重症医学科,也就是我们大众口中的ICU。提起ICU,你会想到什么?的确,ICU是医院里离死神最近的地方,也是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今天走进“读懂龙江·新华访谈”栏目的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鸣雁教授,我们一起来听她讲述重症医生是如何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那扇紧闭的大门内发生了哪些生死时速以及感人至深的温情故事?
新华网:对大多数人来说,ICU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地方, 收治的也都是病情危重患者。您能给网友科普一下ICU里面是什么样的,咱们哈医大一院的重症医学科和其他科室比有什么特殊性?
赵鸣雁: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今天的访谈节目,让大家能够更加了解重症医学。经常有朋友问我ICU有啥特别的?都是一样的药,在病房和ICU治疗效果不都是一样的吗?其实,ICU和普通病房的最大区别是医疗救治的及时性、精准性。ICU患者床头24小时都会有医护人员,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如果患者在普通病房,当他发生以上情况时,患者家属要去找医生到床头查看患者状态;医生需要查彩超时,需要联系超声科的老师把机器推到床头,完成检查后可能还需要上级医生来确认结果和下步治疗方案。这样,无形中就会延迟患者救治速度,有可能休克到了失代偿期才能得到干预,可能会使疾病恢复变慢,医疗费用反而增加。
新华网:赵老师,听您的讲述,感觉重症医生随时都要战斗,每天都在从死神手中抢人。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参加了哪些重大的重症抢救?您和同事们每日奋战在ICU里,是怎样减少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提高治愈率的?
赵鸣雁:多年来,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一直承担着黑龙江省及周边省份危重患者抢救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任务。我本人就参加过2007年扎兰屯山体滑坡伤者救治、七台河矿难伤者救治、2008年汶川地震伤员救治、2009年甲流患者救治、2010年伊春空难伤者救治、2012年救治“最美女教师”张丽莉,2020年以来多次参与国内、省内重症、危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救治,取得了很好的救治效果。
ICU医生是医院里的“特种兵”,需要经过各学科系统、综合地培训,掌握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在最短时间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同时,相比普通病房的护士,ICU护士具备更强的抢救、护理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对患者实施实时监护。
此外,ICU病房配备了很多普通病房没有的医学设备,如ECMO、IABP、血滤机等,借助先进的医疗设备,危重病情得到连续、动态地观察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大大提高了生存机率。
新华网:赵老师,您从事重症医学专业临床和教学工作已经二十余年,是什么让您坚持不懈深耕在重症医学领域?
赵鸣雁:我之所以二十余年如一日坚持做ICU医生,是因为那种无可替代的职业成就感。普通病房患者出现病情恶化,送到ICU时生命垂危,当我们通过个体化的器官功能支持、精准治疗原发病,患者康复时,作为主管医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普通病房的医生主要是治病,而我们更多是挽救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所以,我愿意一如既往地做一名救人的ICU医生。
新华网:赵老师,您觉得重症医学的价值何在?未来您和您的重症医学团队要打造出怎样的ICU?
赵鸣雁:重症医学不仅仅是医学,也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一种护理标准。因为,重症患者往往处于生命危急状态,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很容易死亡。而重症医学团队恰恰提供了全方位的抢救措施,使患者得到了最好的治疗,并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期望。所以,重症医学的价值在于拯救生命。
哈医大一院重症医学科旨在打造一支“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的重症医学团队。我们覆盖的病种非常全,我们重症救治技术也非常全面,能够开展所有的器官功能支持技术,如ECMO、IABP、CRRT、人工肝、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脑电监测、EIT等。“专家有特长”在于要完善亚专科建设,让我科医生给自己定位一个重症医学细分的亚专科,在这个亚专科里去做更深入研究、探讨,使自己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完)
策划:刘伟
监制:王春雨 袁英
统筹:徐宜军 颜秉光
总导演:陈兵
主持人:邹妍
文字: 李国红 才萌
视频:才萌 刘洋 史峻诚
海报:史峻诚
制作: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出品:新华社黑龙江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