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黑龙江——蓝色科技”网络图片展
2023-06-30 16:59:08 来源: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北大仓”棚室里的春天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双峰农场有限公司果蔬产业园区智控温室,工作人员在检查喷灌设备(2021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双峰农场有限公司果蔬产业园区智控温室,工作人员在清除作物间的杂草(2021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双峰农场有限公司果蔬产业园区智控温室,工作人员在清除作物间的杂草(2021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双峰农场有限公司果蔬产业园区智控温室,工作人员在展示刚采摘的生菜(2021年3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黑龙江省红旗农场农业园区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在进行育苗生产(2021年3月1日摄)。新华社发(张涛摄)

在黑龙江省红旗农场望哈作业区温室大棚内,工作人员在进行秧苗管护(2021年3月5日摄)。新华社发(张涛摄)

这是2021年3月1日拍摄的黑龙江省红旗农场农业园区的蔬菜大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张涛摄)

 “小土豆” 渐成增收大产业

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育成的“克新”系列马铃薯品种(2020年8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梁冬 摄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分院的“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库”中,一株株幼苗在培养皿里茁壮成长(2020年8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 摄

 智慧农业助力稻海扬帆

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气象监测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气象监测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水稻需水量试验区(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2年9月2日,在位于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富锦市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作业。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这是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的稻田和科技设备。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这是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的稻田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防虫害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2年9月2日拍摄的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内的运用节水减排技术的水稻种植区。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用科技力量筑牢“中国粮仓”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试验室,孙凡红将发芽种子放入气候箱中。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试验室,孙凡红在进行大豆品种发芽试验。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试验田,孙凡红(左)与同事测量融雪期土壤融化深度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试验田,孙凡红与同事测量融雪期土壤融化深度情况。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土壤化验室,孙凡红将玻璃容器烘干。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土壤化验室,孙凡红在进行化验前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2023年3月14日,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园区土样室,孙凡红在整理土壤样品。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走进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这是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展示的水稻和大豆品种(2023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种植的蝴蝶兰(1月9日摄)(2023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人工气候室内种植的水稻(2023年1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1
责任编辑: 董云竹 才萌
南玉铁路施工忙
南玉铁路施工忙
滚滚长江 金色航道
滚滚长江 金色航道
山东青岛:万亩野生杜鹃绽放
山东青岛:万亩野生杜鹃绽放
村里的影像艺术展
村里的影像艺术展
  
0100703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20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