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月13日电(记者杨思琪)“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到双碳工作体系化举措,可以清晰地看出,国家不再单纯强调森林碳汇交易,而是将其作为碳中和阶段的负碳,去抵消一部分代价过高、技术过难的碳排放。”黑龙江省两会期间,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颖利1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保护好绿水青山,提高民生福祉,是实现碳中和目标赋予的历史使命,也是黑龙江碳汇经济实现新突破的发力点。
新华网 才萌摄
2018年,黑龙江省编制首个省域范围《黑龙江省林业碳汇经济发展规划》,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视角,丰富拓展生态银行模式,激活生态资源的内生价值。从2020年到2025年,黑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将达到37.76亿吨,年均增加0.192亿吨;耕地碳储量增加到5.87亿吨,年均增加0.024亿吨;湿地碳储量增加到2.86亿吨,年均增加0.008亿吨。全省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将达到47.40亿吨,年均增加0.226亿吨。
为在碳中和目标实现中更好地贡献“龙江力量”,黄颖利提出,一是编制黑龙江省碳汇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依据碳中和实现的三阶段,根据生态碳汇剩余土地空间制定分阶段计划。充分利用国土、林龄自然周期动态监测数据,以及森林抚育、林龄经营手段,持续释放黑龙江省生态碳汇供给潜力,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撑体系。
二是创新运用生态银行模式,带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碳汇生态补偿、生态空间占补平衡及指标交易,建立社会资本支持碳公益、碳金融、碳普惠、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等多种方式。
三是完善“1+N”创新协同体系,有机会整合省内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农业、林下种植、剩余物利用、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碳汇经济全链条,再把“N”拓展到金融、资源、环保等领域,统筹开发以碳汇为代表的生态产品,实现自然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多重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