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这是七台河市茄子河区中心河乡更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可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任职以来,王可春一心为民,积极推进党建强村、经济强村,他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全省乡村振兴担当作为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更生村党总支部获得“省级文明村标兵”“市党建示范点”“市级文明村标兵”等荣誉。
筑牢堡垒强基础,当好组织建设“领头雁”。王可春始终以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重点,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为目标,充分发挥“一把手”职能作用,全面加强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履行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区党代会精神贯穿始终,利用微信群、腾讯会议等平台,把党员群众思想统一到支部发展建设上来。加强党员教育培训管理。开展“讲传统、比奉献”特色活动,参与党员群众达500余人次。经常性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学习党章党规党纪,重走抗联路,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常态化开展“流动党员”暖心管理服务,办理暖心事60余件,切实让在外流动的党员离村不离党。实现网格服务功能最优化。结合村域人口数量、集散程度和党员分布等情况,将2个自然屯划分3个网格,并配备3个专职网格员,结成党员帮扶群众对子38个,设置党员先锋模范岗7个,为村民解决医疗保障、春耕物资采买、疫情防控等急难愁盼问题180余件(次),真正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把支部建在网上、把党员连在线上,实现“群众有需求、网格即响应”服务功能最大化,将红色力量充实到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发展产业促增收,当好创业致富“带头人”。“独乐不如众乐,个富不如众富”,王可春带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2018年,他推动创办七台河市众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500万元,购进4台(套)大型农机具。在区、乡农机部门的指导下,走出了一条农机带动产业振兴的新路子。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免费为村民秋整地达4万余亩,并利用闲暇时间去临近村进行翻地有偿服务,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全面调整种植结构。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依托城郊优势,主攻水稻种植”的发展思路,投资224万元建成智能程控水稻浸种催芽车间项目,优化解决常规育苗出苗差、整齐度低、秧苗品质差等问题,每年可催芽10万斤,辐射铁山乡、茄子河镇、中心河乡水田作业面积3万亩以上,配套建成水稻育秧小区育秧大棚110栋,每年村集体可增收3.3万元。积极对上争取项目。为解决粮食晾晒、储存问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推动更生村建成8000多平方米的大型晾晒场,可一次性储存粮食1万余吨,对外出租给村民存放粮食,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000余元。为提高使用率,利用村集体资金30余万元配套安装了150吨地秤,在晾晒场修建大型车库,可同时存放6台大型农机具,有效解决了农民卖粮称重和村集体农机具存放问题。
建设新村抓治理,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这是更生村村民对王可春最中肯的评价。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村党组织领头、党员带头启动“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设美丽乡村”活动。清理边沟1万多延米,清理垃圾2.1万余立方米,新增硬化路面2条,规划修葺边沟4000米,更换栅栏2万余米,安装路灯450余基,修桥涵3座,乡村环境有效改善。全面增进民生福祉。注重关心“一老一小”问题,坚持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让村集体充分释放发展红利。坚持为55周岁以上村民发放补贴,以55周岁至60周岁为一档,每人每年发放600元;61周岁至70周岁为一档,每人每年发放1200元;71周岁以上为一档,每人每年发放1800元,累计发放养老补贴152.5万元。为参保新农合的村民累计返还医保费190.6万元,村民大病医疗花销超过5万元以上的,按实际花销金额的10%给予补贴,累计补贴15万余元。每年为村民发放大米、小米、白面、豆油等“春节礼包”5400余份,总价值380余万元。
在王可春的带领下,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强起来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也有了起色。他总说,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看书记,为了不辜负父老乡亲的信任与期待,他一定要把大家交给他的担子担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