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哈尔滨新区这片神奇的热土见证了太多的奇迹,而开启奇迹的“密码”就是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哈尔滨新区肩负的国家战略,承载的时代使命。
五年来,哈尔滨新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敢于突破,积极创新,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努力将国家最北改革创新“试验田”变成引领龙江高质量发展的“丰产田”。
五年来,哈尔滨新区利用“五区叠加”体制机制优势,梯次推进各类改革创新项目553项,其中3项综合性改革全国首创,16项综合性改革全省首创,15项改革获评全省优秀改革案例,36项创新举措获评省级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22项改革入选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48项改革在不同范围复制推广。深哈飞地经济模式等3项改革举措得到中央深改办高度认可。
创新实施审批监管执法“三权分离”、政府服务职能去行政化、推出教育综合改革等“组合拳”,系列体制机制改革点燃新区发展新活力
回忆五年前,一家企业3天同时拿到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娱乐许可证时的兴奋和惊讶一幕,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局局长刘惟乔记忆犹新,“那样的审批速度,当时确实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从漫长而多头的审批状态转变为3天可以同时下发两证,这得益于哈尔滨新区“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
承担着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任务的哈尔滨新区,早在2017年,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局,首批将原分散在区直7个部门的业务关联度大、发生频率高的47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转、集中办理,并对黑龙江省首批下放给哈尔滨新区的23项审批事项中的20项进行了承接。
三年后的2020年,哈尔滨新区进一步加大事权集中度,将472个事项划转至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局集中行使,划转率达到了97%,实现了35个部门中33个“无审批”,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局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承接了省、市、区三级事项,且数量最多、占比最大、范围最广的行政审批机构。
同年的6月8日,哈尔滨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挂牌成立,在全国率先组建全区域、全领域、全职能的综合行政执法队伍。
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集中行使14个部门的执法职能,涵盖了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农林水务、社会事务、专业技术等五大类67项协同执法事项,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共3389项。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爷的改革,哈尔滨新区实现了审批、监管、执法“三权分离”的新型治理模式,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权力瘦身后的政府原职能部门可以轻装上阵,承担起监督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等核心职能。”哈尔滨新区改革办主任石雯慧介绍,改革后,监管部门“一肩挑两边”,在职能重塑的同时,进一步建立起审批监管执法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运行机制。
“实行三权分离,我们科学整合人员,坚持‘人随事走’,将各行业部门负责高频事项审批人员统一调整到行政审批局。打破条条管理模式,整合原分属市区两级、各个领域的执法人员,统一组成一支执法队伍。同时,综合设置岗位,打破执法资格、从业经历等限制,由一名执法或审批人员只负责一个领域的单一型岗位管理方式,调整为一名执法或审批人员承担多个领域执法或审批、辅助其他领域执法或审批的复合型岗位管理方式,实行综合设岗、多岗融合、一人多能、一岗多责。建立标准化工作模式,从高频事项入手实现办事指南标准化,建立标准卷的操作规范和示例版的办事指南。创立主题套餐审批和片区综合执法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避免重复执法,有力促进市场经营环境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石雯慧说。
政府服务职能去行政化,成立专业化公司为企业提供专精服务,是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另一个点睛之笔。
五年来,哈尔滨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如火如荼,全区形成了大招商招大商的火热招商氛围。气势如虹的招商景象来源于招商和服务体制的精准破题。
2017年开始,哈尔滨新区大胆尝试政府职能转变改革,将行政机关内适合市场化的服务职能交由企业行使,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金融服务、园区服务、招商和投资促进服务等公司。2020年,结合招商引资形势需要,哈尔滨新区打破固有招商体制,对原有招商和服务公司进行了大胆整合重构,创新建立了“1+2+2+6+1”招商新体制,即创新设立1个招商委员会,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高位推动招商工作;设立国际、国内2个招商公司,江南、利民2个园区服务公司,6个招商代表处和1个产业发展研究院,形成“谋选招落服”一体化招商新体系。
同时,创新了选人用人机制,“我们将行政机关中适合市场化的服务职能交由企业行使,实行市场化运营,岗位不分资历,用人不分年龄,以实绩论英雄,能者上庸者下,这种鲶鱼效应瞬间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石雯慧说。
在专业化招商新体系指引下,哈尔滨新区招商工作硕果满枝,近三年完成协议引资额4908亿元。深哈金融科技城、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9个超百亿项目开工建设,正威国际集团、保利集团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入驻,2021年,内资到位额占全市的31%,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50%,招商引资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前不久,由哈尔滨新区招商集团国际招商公司参与承办的哈尔滨新区对俄国际招商大会上,哈尔滨新区与14家国内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总签约额达到20多亿卢布。
哈尔滨新区推行的“校长职级制、教师‘区管校聘’、学校绩效管理规范化”三大改革,同样是体制机制改革的经典之作。
“三项改革”2020年推出后,在哈尔滨乃至全省、全国引起不小的轰动,校长年薪最高可达50万元,教师年平均工资最高可增加50%。
面对教育基础薄弱、资源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哈尔滨新区教育部门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全省改革创新前沿高地的作用,全力推动中小学教育领域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全面实行校长职级制、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绩效管理规范化等改革举措,促进了资源流动、人才集聚和队伍活力激发,为加快新区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项改革的实施,打破了原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办学模式、育人机制,新区的校长队伍从‘行政化’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队伍实现了有序流动,优秀教育人才进一步集聚,最大限度激发了新区教育发展的活力,形成优质教育资源迅速集聚,迈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并率先在全省教育深化改革进程中立下了‘标杆’。”松北区副区长王媛说。
一枚印章管审批,金融活水解难纾困,打造人才强磁场……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营商环境优化与否,企业的感知最直接最真实。
近日,黑龙江金权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通过一次告知、一次受理、一次现场踏查审批流程,一个工作日就拿到了《行业综合许可证》。
“以前办证件需要跑3个不同部门,现在只需填写一套申请材料,在一个窗口申请,办一个证即可,实在太方便了!”黑龙江金权体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光感叹,从提出申请到完成审批仅用了一天时间,这是他没想到的。
自去年9月实施“一业一证”改革以来,哈尔滨新区已有23家企业获得《行业综合许可证》,标志着“一证准营”新模式已在哈尔滨新区全面铺开。
2021年9月,哈尔滨新区充分发挥“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优势,以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为中心,在省内率先推出了书店、药店、电影院、宾馆等21个传统行业的“一业一证”改革。
为优化营商环境,哈尔滨新区行政审批部门可谓想尽办法,打破一切可以打破的藩篱壁垒,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而更优的营商环境,先后推出了一业一证,无感续证,承诺即开工,“以照为主、承诺代证、失信严惩”,包容免罚事项清单,一件事一次办,证照分离,秒批等审批和监管制度改革,让市场主体充分享受到新区改革发展红利。
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金融活水。
2020年,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专利质押获得500万元担保贷款,这是黑龙江省第一笔以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获得的贷款,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高科技企业,无疑是雪中送炭。
哈尔滨金融服务公司总经理解礼宁介绍,针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重技术、融资经验少、融资困难大的实际情况,哈尔滨新区金融服务公司充分发挥金融服务职能,与省鑫正担保在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内“支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最近,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疫情期间资金短缺难题,哈尔滨新区金融服务公司多方为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解困方案,与区内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合作,为市场主体“开通道、快输血”,提供资金活水。
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人才强磁场打造。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黑龙江碳谷工贸有限公司工业品设计部总监关彤彤,于2021年11月结束北漂生涯,入职碳谷工贸公司,成为哈尔滨新区聚才引智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哈尔滨新区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持续在制度创新、政策供给上先行先试,坚持走好“产业聚才”“合作育才”和“开放引才”三条路。在“产业聚才”这条路上,坚持项目引才,随着新区产业生态圈渐成气候,龙头项目、头部企业竞相布局,南雁北飞、海归还巢,已成为新区人才回流新风尚。在坚持走“合作育才”和“开放引才”之路上,新区深化“校地合作”,对接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建设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对接区域内高校,共建哈尔滨新区产教融合发展促进中心和哈尔滨新区产业学院,优先为新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新区依托重点园区、企业,组建了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深哈园区政企服务中心、中关村产业孵化器等国际人才工作站,面向新区国际人才提供精准优质服务,吸引了一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国际人才和团队到新区创新创业。
从2019年至今,哈尔滨新区共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7000余人,超强的人才储备为新区蓄势腾飞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打造“飞地经济”模式,打出政策供给组合拳,加大土地要素改革……供给侧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位于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科创总部的黑龙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预计将5月底6月初挂牌上线运营。“鲲鹏”展翅,将助力新区引领数字经济新赛道。
据深圳(哈尔滨)产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奉均衡介绍,深哈产业园科创总部目前已正式入驻35家企业,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占比为73%,已初步集聚了华为鲲鹏、东软、惠达科技等计算产业、软件信息、智慧农业等方向的龙头企业。
作为深哈合作的首个“飞地”项目,从2019年9月开工以来,深哈产业园的建设始终比肩“深圳速度”,不断刷新“新区颜值”。7天成立合资公司,36个工作日取得施工许可证,101天科创总部项目一期Ⅰ标段地下室正负零结构封顶,主体结构封顶提前31天……
2020年11月17日,科创总部项目一期Ⅱ标段再次实现主体结构当年开工、当年封顶。为哈尔滨市项目建设突破自然低温施工限制、优化施工方法提供了借鉴。
以深圳“飞地模式”建设的深哈产业园,短短几年时间,初步构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也倒逼新区体制机制发生一系列变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深哈合作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哈尔滨新区提出,以“飞地”为突破口,把深圳的管理模式、产业项目“带土移植”到哈尔滨新区。以此盘活经济潜力,突破发展瓶颈,构建南北合作范本,打造东北新增长极。
土地供给制度改革,是深哈产业园等哈尔滨新区园区快速实现产城融合、人才和企业加速集聚的“硬支撑”。
在土地供给上,哈尔滨新区大胆改革,先后推出新型工业用地MO土地出让方式、丰富科技创新城科研用地单一功能等举措。
日前,黑龙江省发布第五批20项省级创新实践案例,其中哈尔滨新区制定的《关于创新科技创新城核心区科研用地管理的意见(试行)》入选。《意见》将原有单一功能科研用地改造为功能兼容复合利用的兼容性科研用地,使科研用地的利用更加符合科技创新、科技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用地制度改革,为科技创新城实现二次腾飞,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政策供给上,哈尔滨新区先后出台一系列惠企利企政策。哈尔滨新区连续三年出台“黄金30条”“温情21条”“新驱25条”“助企上市10条”等助企配套政策,设立政策兑现专一窗口,搭建“新区惠”政策兑现云平台、工业企业政策一键智能匹配系统,推行免申即享等政策。
根深叶茂,厚积而薄发。
历经五年改革创新,哈尔滨新区已经站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起点上,迎来了历史上难得的政策窗口期、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步入跨越发展、全面振兴的重要关口。“未来五年,新区将积极抢抓‘五区叠加’历史新机遇,坚定不移举改革旗、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当好全市全省改革开放‘试验田’、高质量发展的‘丰产田’,力争在贯彻‘五个率先’要求上当尖兵、作示范,在实现‘七大都市’目标中打头阵、挑重担、当主力、作贡献,成为助力龙江振兴发展的‘永动机’。”哈尔滨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松北区区长肖彬说。(记者 张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