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11月19日电(记者范迎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今年7月份发布的《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到2025年,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18日在哈尔滨市举办的“珠江路35号”企业家沙龙上,与会人士围绕如何培育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让“小巨人”们在科技创新和振兴制造业大舞台上更好发挥作用进行了深入研讨。
多位“专精特新”企业人士分享了各自发展经历和经验。获得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的哈电集团哈尔滨电站阀门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实现以三维立体方式研发设计的阀门企业之一,在高温高压火电阀门等技术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党委副书记宋一新介绍说,“十三五”期间,企业经营规模稳中有进,产能年均增长12%,正式合同签约额年均增长15%,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企业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近60%,近年来承担省部级科技项目3项,其中“华电句容电厂国产化示范平台”等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哈尔滨朗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满生表示,2005年创立初期,公司主营产品高低压开关柜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全国同类厂家1万多家。公司从2010年开始转向自主研发,变台综合计量补偿箱和户外双电源切换装置等新产品相继投放市场,获得良好反响。近年来,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数字化成套产品等多项成果落地,使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成立于2003年的哈尔滨宇龙自动化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提出“智慧工厂科技赋能新工业模式”,帮助制造业企业实现数据驱动管理,改善业务流程。公司总经理张智说,作为一家专业化公司,企业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领域长期深耕,逐渐形成优势业务板块,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从建设到运营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在严格执行欧盟质量标准同时,逐步向国产替代化过渡,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3月在深交所上市的哈尔滨威尔焊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及生产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高端特种焊接材料可替代进口。公司副总经理冯伟说,威尔公司一直走“专精特新”路线,以多品种、小批量抢占行业制高点,产品出口到韩国、印度、巴西、伊拉克等多个国家。从2021年开始,公司在太阳能多晶硅领域提供的高端焊材占国内市场份额90%以上。
在国内航空航天零部件领域,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哈尔滨安宇迪航空工业有限公司有着“金牌供应商”的美誉,受到航空工业主机厂商的认可和信任。公司副总经理陈佳伟说,企业的第一守则就是严把产品质量关,全员参与质量管控,员工定期培训,产品交付合格率保持100%。近年来,公司扩大产能建设累计投资2.8亿元,享受政府各类奖励和补贴共896万元,享受减免税费1095万元,公司产值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
与会企业界人士表示,近年来,黑龙江省采取有力措施,扶持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做精做强,成效明显。但“专精特新”优质企业总体数量偏少、竞争力不够强,希望在建立产业配套交流合作机制、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人才引进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屹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提升制造业实力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和力量。建议黑龙江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石墨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建立“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培育库,主动挖掘潜在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强指导和跟踪服务,扶持更多企业融入产业链发展,让“小巨人”在振兴舞台担起大任。同时,从企业早期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环节入手,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形式引进高精尖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来自金融机构的代表对在“专精特新”领域开展银企合作表示有充分信心,并对企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浦发银行哈尔滨分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贺楠建议,制造业企业应更好利用银行产品优化现金流管理,避免由于资金的长短期错配导致出现流动性风险。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普惠金融部总经理张冀表示,兴业银行推出的科技型企业“技术流”信用审查评价体系,从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角度评价企业的成长趋势,以此为依据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同时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对接绿色通道,帮助企业了解上市政策,提高上市效率。
黑龙江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监督处处长商长君表示,黑龙江省将继续高度重视为“专精特新”企业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推动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对标国内一流水平,尽快补齐短板、打通堵点,提升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决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