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黑土地泛着金浪,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房镇的乡野间,鲜食玉米的甜香混着花卉基地的芬芳,无人机掠过“青纱帐”喷洒生物药剂的身影,与飘起的袅袅炊烟交织成画。在“十四五”规划收官的关键节点,这个以“城郊农业”为底色的乡镇,正通过特色农业提效、订单农业扩面、智慧农业赋能“三链”融合,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特色农业:鲜食玉米“甜”了田埂,“链”起增收路
哈尔滨兴尚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理事长何永宜站在曙光村玉米种植基地,指着金灿灿的玉米棒子说:“咱这绿牧山玉米,黏黏的、甜甜的,煮出来满屋飘香,电商平台都抢疯了!快手、抖音上,主播们天天带货,订单从全国各地涌来。”车间里,工人正将玉米塑封装箱,货车列队待发,将这份“黑土地甜味”送往千家万户。
“过去单打独斗,现在背靠大树!”何永宜自豪地说。这份“甜”的背后,是三级联动织就的产业链网——区工信局为企业开通绿色通道,提供政策支持,让产业轻装上阵;平房镇化身“牵线员”,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常驻田间,手把手传授精准种植技术;曙光村当起“贴心人”,将村集体资金借给兴尚农业,助其升级产业链。“这不仅是玉米,更是咱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订单农业:景观花卉“靓”了乡村,“绘”出共富景
平房镇黎明村的花卉种植基地,以种植草本花卉、宿根花卉为主,各种绿化苗木为辅,占全市花卉总量的“半壁江山”。“这些花不是‘种着玩’的,全是有订单的!”种植大户李盼莹指着田间的标识牌介绍,“每年市政府广场、太阳岛风景区、兆麟公园等主要街路和居民小区内处处都有黎明花卉的靓丽佳作,为美丽哈尔滨增光添彩。”
这一笔笔“订单”,不仅让花卉变成了“金疙瘩”,更激活了乡村的“美丽经济”。黎明村全村花卉种植面积260亩,花卉品种40余种,花卉4400万株,年产值约700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近300人;平房镇邀请东北农业大学园艺专家指导农户掌握“精准控温”等技术,提升花卉品质;区城管局则搭建销售平台,帮助花农对接城市绿化工程等采购方,让“地里长的花”直接变成“兜里赚的钱”。“以前种玉米一年一季,现在种花卉一年能收两茬!”正在田间忙碌的村民陈大姐说,“农闲时还能去基地打零工,一天能挣100多块,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智慧农业:滴灌喷药“慧”了农田,“耕”出现代风
工农村利用闲置场地建设鲜食玉米现代化农产品加工车间,集成仓储、分拣、加工功能,年实现可观产值与利润,同时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机械,购置现代机器10余台,充分发挥无人机各类农业机械的作用,在有效防治各类病虫害,更为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保障。除此之外,还利用管道系统供水滴灌技术,切实解决了100余栋温室大棚水量大、灌溉效果不均匀、破坏土壤结构的问题,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平房镇积极对接区农业农村局、区工信局,根据各村不同的科技需求,申请科研院所农业领域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系列活动,进行技术培训精准对接服务。“现在种地,靠经验不如靠数据!”平房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董书齐笑着说,“有了这些‘高科技’,咱农民也成了‘新把式’。”
民宿与林下:“融”出乡村新业态,“串”起农旅好光景
乡村振兴的画卷里,不仅有产业的“硬支撑”,更有生活的“软提升”。在曙光村山咀屯,“大炕小院”民宿的木质门廊下,老板荣思宇正忙着给游客端上刚煮好的玉米粥。“从今年元旦开业到现在,已经接待了600多位客人,收入8万多!”他翻开账本介绍,民宿主打“山咀屯里的乡愁”,5间客房都保留了东北大炕、火墙等传统元素,吸引了不少城里的市民周末来“短途游”。
更让人惊喜的是,民宿旁的18亩养殖场正孕育着新的生机:800只五黑鸡、芦花鸡在林下自由觅食,30盒黄粉虫在木架上蠕动,未来还将迎来6头生态黑猪。“我们打算把养殖场的鸡蛋、鸡肉做成‘山咀屯土货’,放在民宿前台卖,游客吃了喜欢,还能线上下单邮寄回家。”荣思宇说,下一步他计划扩大养殖规模、丰富养殖品种,对接市场渠道,结合民宿产业,推广绿色农产品,做好生态乡村游,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从田间地头的产业升级,到农旅融合的新业态萌芽,平房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始终涌动着村、镇、区三级联动的暖流:村里当“操盘手”,把党员、合作社、农户拧成一股绳;镇里做“服务员”,搭平台、解难题;区里成“助推器”,引技术、拓市场。正如平房镇党委书记于晓明所说:“‘十四五’收官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振兴的新起点。我们将继续以特色农业为根、订单农业为脉、智慧农业为翼,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三农’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