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基地”建起来 “非遗”走出去
2021-10-18 10:22:41 来源: 黑龙江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图集

  “开门纳客还不到半年,但已经有一些常客、熟客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进来看看,逛逛,或者带朋友来参观;他们多数是有点年纪的人。来这的年轻人,则多是挑选伴手礼送朋友。比如像这些鱼皮项链,钥匙扣之类,价格不贵,又独具黑龙江地域特色,就很受欢迎。”日前,记者走进因疫情刚刚恢复营业5天的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于舜尧告诉记者说。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

  虽然展厅面积只有145平方米,但因位居博物馆黄金商业地段和拥有门类齐全的精美非遗产品,这个尝试性开办的省级非遗连锁专卖形象店,还是以被市场接纳的姿态,趟出了政府发力推动“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新路。

  在黑龙江省,这种探索一直在持续。

  宋娟所在的牡丹江师范学院是被省文旅厅命名的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自2019年开始参与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在省文旅厅非遗处的指导下,至今已完成非遗研培计划项目7期,培训非遗传承人学员193人。

  作为基地负责人,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宋娟对基地开展的非遗研培活动感触颇深。她说:“变化太大了。刚开始人们不认,报名的门可罗雀,如今每次研培通知一发,报名参加的热情高涨,有的老学员还反复报名,因为每次培训的重点不一样……”

  变化源自实实在在的效果,更源自优秀传统文化固有的魅力。通过研培,许多非遗传承人提高了技艺,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研发的新品更畅销了。“刚开始许多家长本着让孩子开眼界学习传统文化来报名,渐渐地被这些非遗的文化魅力所吸引,自己也变成了忠实的粉丝。”宋娟说。

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麦秸工艺作品《东北虎》曾荣获省旅游纪念品金奖。

  如今在牡丹江师范学院,非遗教育基地的研培活动已经变成体系,研培方案不断创新。从最初的讲座发展到开启跨省、跨校合作办学新模式,“牡丹江-上海两地研学、线上-线下双线研学、理论-实践二维研学、学员-学员跨界研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并用。交流巡展、巡演、国际非遗体验课、学术交流、民俗故事大讲堂等五大系列活动,成为推广非遗传播的有效载体,接连举办的《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赴俄罗斯远东地区交流巡展》,走进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纳霍德卡、乌苏里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等多个城市,将龙江非遗的魅力之光传递到国外。

  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非遗”战线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近年来,黑龙江省从教育研究、培训推广、展示销售入手,不断加大各类“非遗”保护传承推广基地建设力度,已建成各类“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等基础设施365个,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49个,传承体验中心62个,传承所(点)254个。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非遗”基地,汇聚着保护与传承的创新发展力量。

  省文旅厅非遗处处长赵佩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我们启动了第二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和研究基地申报评审工作,截至目前,全省33家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小学申报了非遗教育基地,37家各类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各级非遗保护中心、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项目保护单位申报了非遗研究基地。希望通过对基地的认定打造,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研究和宣传工作中来。我们尝试性打造的非遗销售基地——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目前已经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许多非遗产品已经伴随游客的“伴手”,走遍各地。(文/摄 记者 张桂英)

+1
责任编辑: 才萌 郭梁越
【“飞阅”中国】汉江上的追峰者
【“飞阅”中国】汉江上的追峰者
壮美贡水河大桥 天堑变通途
壮美贡水河大桥 天堑变通途
渔船水乡 白洋淀里秋韵长
渔船水乡 白洋淀里秋韵长
交通富民兴乡村
交通富民兴乡村
  
01007034001000000000000001111906131025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