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世运会看中国名片的双重锻造:吉利深耕成都的双向奔赴-新华网
2025 08/17 12:48:25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从成都世运会看中国名片的双重锻造:吉利深耕成都的双向奔赴

字体:

  当成都世运会的圣火在8月7日点燃,全球目光不仅聚焦于赛场内的竞技激情,更透过穿梭于城市间的新能源车队、高效运转的服务保障体系,看到了一场中国智造与城市发展的深度共鸣。

  作为与成都共生十余载的“城市合伙人”,吉利控股以全产业链实力深度参与这场国际盛会,通过专业体系、专业能力、专业标准用“深耕一地、反哺一城”的实践,书写了企业成长与城市发展双向奔赴的鲜活注脚,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缩影。

  全球赛事服务的“中国经验”:

  从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

  连续服务杭州亚运会、哈尔滨亚冬会、成都世运会,吉利控股的国际赛事服务轨迹,恰是中国企业全球化能力进阶的缩影。

  世运会作为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综合赛事,其多元化项目(从武术龙舟到无人机竞速)与年轻化特质,本身就是对服务者“灵活适配”能力的极致考验。而吉利给出的答案,是一套融合“科技+绿色+活力”的系统性方案——近500辆涵盖纯电、混动的智能车型构成出行网络,从火炬传递的领克900到嘉宾接驳的极氪009,每一款车都是中国新能源技术的移动展台。

  这种连续服务并非简单复制,而是技术迭代的持续验证。相较于杭州亚运会的初次试水,成都世运会的服务体系更显“中国智慧”的深度渗透:依托吉利星座卫星,赛事用车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与全域应急通信,哪怕在信号盲区也能保障调度畅通;千里浩瀚辅助驾驶系统,助力车队在复杂城市路况中实现协同避障,让每一次抵达都更安全、更精准、更美好。

  当全球嘉宾体验到领克900在5.2米车身下实现小于5米的转弯半径,感受到银河星耀8的Flyme Auto座舱如“移动智能空间”般便捷时,体会到的不仅是一款车的性能,更是吉利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真实写照——11年超2500亿元的研发投入,结出了智能新能源创新的硕果。

  这份硕果最直观的载体之一,便是领克成都工厂的“智能制造密码”。作为工业4.0时代的标杆基地,这座年产能30万辆的“超级工厂”先后斩获“中国智能标杆工厂”“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等国家级荣誉,2024年更成为川渝地区首个“智能制造成熟度最高评级”工厂,为赛事用车提供坚实的生产与品控保障。

  正是这样的智造实力,让领克Z20、06EM-P等“成都造”车型从生产线直接驶入世运会服务一线,完成从“工厂”到“赛场”的无缝衔接,印证了吉利深耕成都十余载,已从“落地生根”走向“枝繁叶茂”,更带动成都汽车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质效提升”的新阶段。

 领克成都工厂

  科技赋能打造服务保障的“中国标准”

  近1000人的服务团队,包括405名高校志愿者、超300名专业驾驶员,24小时全域响应的运营管理与技术保障团队——吉利为成都世运会构建的服务网络,呈现出“科技赋能+专业沉淀”的中国特色服务范式。

  这支团队的“成都基因”尤为亮眼:驾驶员培训体系融入了对成都街巷路况的精准研判,志愿者多来自扎根成都的吉利学院,他们既懂国际礼仪,更熟悉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地一体化”智能科技生态对服务效率的重构。在成都多场馆、多线路的复杂交通网络中,吉利星座提供的卫星通信技术实现了三大突破:车辆位置信息实时更新,确保调度中心实时掌握全局;遇突发状况时,卫星链路可替代地面信号完成指令传输,这一技术曾在哈尔滨亚冬会的极寒环境中经受考验;通过星睿智算中心的算力支撑,车队行驶路线能根据赛事进程动态优化,全面提升嘉宾接驳准点率。

  当国际奥委会官员赞叹“从未在非奥赛事中见过如此精准的交通保障”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高效,更是吉利专业化、体系化的赛会出行方案,转化为城市服务能力的创新实践。

国际奥委会官员

  不同于传统车企的“车辆交付即终点”,吉利将服务延伸至成都的全场景:通过车机系统内置的“世运服务专区”,运动员可一键预约训练场馆接驳,路线规划里藏着对成都“三环十六射”交通网的熟稔;针对多语言需求,AI语音系统支持16种语言实时翻译,其中特别优化了对四川方言的识别;甚至车辆能耗数据都能与成都电网调度系统联动,错峰充电助力赛事碳中和。

  这些细节印证了吉利与成都的双向奔赴:城市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企业则用技术创新反哺城市服务升级。

  深耕与共生:吉利与成都的双向奔赴

  吉利与成都的缘分,远早于世运会的合作。自2007年入驻以来,这家企业已在蓉构建起涵盖新能源整车、低空经济、工业软件研发的全产业链生态——从龙泉驿的整车工厂到高新区的软件研发中心,再到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吉利的每一步布局,都与成都“制造强市”“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划同频共振。

  这种“深耕一地、融入一城”的选择,为世运会服务提供了天然土壤。

  当领克成都工厂的工人段庆作为火炬手传递圣火时,传递的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企业成长融入城市发展”的共生哲学。十余年间,成都为吉利提供了从产业政策到人才保障的全周期支持:在龙泉驿区规划汽车产业生态圈,为吉利配套了200余家零部件企业;支持吉利学院落户,解决企业人才培养痛点;在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成都的“首试首用”政策为吉利新技术提供了试验田。

  而吉利的反哺同样扎实:带动近5万人就业,推动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比重超60%;其工业软件研发中心助力成都打造“中国软件名园”;甚至企业的“2045全链路碳中和”目标,与成都“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形成了天然契合。

成都世运会·吉利全民运动会在东郊记忆举行

  世运会期间,这种双向奔赴的效应被推向极致。成都“绿色赛事”的理念,与吉利新能源车队、30座赛后转化为城市公共设施的超充站形成呼应;成都“志愿者之城”的建设,与吉利学院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形成互补;成都“世界赛事名城”的蓝图,更因吉利提供的智能交通保障而增添了科技亮色。

  这种合作早已超越“企业赞助+政府背书”的浅层模式,成为“企业能力与城市需求”精准对接的典范——吉利用全产业链实力支撑城市重大赛事举办,成都则借世运会舞台,向全球展示本地培育的企业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深耕与共生恰是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范式。

  成都作为西部经济中心,正通过“建圈强链”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而吉利的布局正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吉利作为从中国走向全球的企业,其在成都的实践证明,企业的全球化能力,往往根植于对本土市场的深度理解。

  当两者结合,向全球传递的是一个立体的成都:既有熊猫、蜀锦等文化符号的温润,更有智能制造、绿色科技的锐度;既有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更有“本土培育、全球竞争”的产业底气。

  一张名片的双重价值

  结语

  成都世运会的圣火终将熄灭,但它留下的遗产远超赛事本身。

  对于吉利而言,这场盛会是其扎根成都、构建“天地一体化智能出行生态”的成果检验,证明了深耕地方经济能为企业带来的成长动能。

  对于成都而言,这是一次城市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而吉利的参与恰恰印证了“培育本土企业就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发展逻辑。

  而对于中国,这份由“企业深耕+城市赋能+双向奔赴”共同书写的答卷,正在重构外界对中国发展的认知——它不再是单一的规模扩张,而是企业与城市相互成就的系统能力;不再是简单的要素集聚,而是产业生态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当全球友人回忆起成都世运会,或许会记得赛场的激情,但更会记得那些安静高效的“成都造”新能源车队、热情专业的本地服务者、便捷智能的城市出行体验。这,正是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最生动的注脚,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鲜活的缩影。

【纠错】 【责任编辑:郭梁越 董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