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至“五一”国际劳动节,这首激昂豪迈的劳动赞歌便在城市乡野间回荡,历经70余载岁月沉淀,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其诞生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这首经典之作又为何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孕育而生?
阳春四月,万物生机盎然,在马可故居工作室,见到了歌曲创作者、人民艺术家马可的女儿马海莹。重回父亲往昔生活工作之地,马海莹沉浸于与父亲谈天说地的旧时光回忆中,也为我们揭开了《咱们工人有力量》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抗战胜利后,马可追随鲁艺师生奔赴东北解放区,开辟文艺新阵地。1947年,在如今的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佳木斯热电厂,马可首次近距离接触产业工人。大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瞬间震撼了他的心灵,工人阶级炽热的革命热情更是深深感染着他。“父亲曾说,踏入工厂,看到工人师傅们的工作环境与状态,目睹大型工业器械,内心满是震撼。”马海莹回忆道。彼时,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佳木斯热电厂积极开展支援前线劳动竞赛。在这座已获解放的城市里,工人当家作主的昂扬干劲与强烈自豪感,成为激发马可创作灵感的源泉。
谈及歌曲创作缘由,马海莹介绍,《咱们工人有力量》填补了马可专为工人阶级创作歌曲的空白。“父亲为人朴实,从不以作曲家、老师自居。他常走进车间,与工人一同抡锤劳作,在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中,教工人唱歌、表演节目。有工人师傅询问‘有没有唱工人的歌’,得到否定答案后,父亲深感遗憾,当即决心为工人阶级创作专属歌曲。”
为精准塑造新中国工人阶级“改造世界”的英雄形象,马可对歌曲进行了数十遍精心打磨。“这首歌原名《我们工人有力量》,后来改为‘咱们’,‘咱们’一词更凸显主人翁意识。”马海莹解释道。1948年,在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歌咏活动中,《咱们工人有力量》正式登台,自此从黑龙江唱响全国。
78年前,马可从延河水畔来到黑土地,龙江工人助力他完成人生首支为工人阶级创作的歌曲。如今,辽阔的黑土地上,《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依旧激昂回荡。在东北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工人与科学家携手奋进,传统工业与数字经济交相辉映。每个齿轮的转动,都在回应时代之问:谁在定义中国工业的高度?答案,依然是那句跨越78年、历久弥新的激昂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
策划:袁英
统筹:李硕
编导:李硕 魏彤
文字:李硕 李国红
拍摄:仇炳宸
剪辑:韩菲雨 董云竹
配音:张煜鑫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新华网黑龙江频道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