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器之“心”。王萍辉摄
电力工人。幺会敏摄
焊花飞舞。董慧摄
王一伦在岗位上。
王海峰代表中国队赴美参赛。
第25届冰雪大世界夜景。
正方股份智能团工作中。
朱新军测试线性热膨胀系数。
王宏祺检验加工数据,严控产品质量。
胡喜平考察大豆育种田。
企业生产车间。
张成武(中)对项目进行技术指导。
劳动开创未来,奋斗成就梦想。
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又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和黑龙江省工人先锋号诞生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关心、对劳模精神的礼赞。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是广大劳动者奋进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载体和缔造者。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新征程上,我们唯有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实际行动唱响“劳动者之歌”,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笃行实干,才能使龙江可持续振兴的新蓝图变为美丽现实。
他们,政治素质过硬,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新一批获奖代表有着千千万万优秀劳动者的共同底色,让我们走近这群奋斗者,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他们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王一伦
让“三老四严”旗帜高高飘扬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第三作业区中四采油队,是“三老四严”作风精神的发源地。“‘三老四严’,讲的就是实事求是。对待革命事业,就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这些不是写在板子上的,而是深深刻在每个队员骨子里的。”队长王一伦说。
2020年下半年,全厂开展了采油队日抢两吨油活动。中四采油队抢白天、战黑夜,好不容易让产量抬了头,2号计量间的集油管线却出了问题,抢出来的产量全部给“吃”掉了。王一伦领着大伙商讨对策,最后决定自己换管线。
那段时间接连下雨,埋管线的地方变成了一片沼泽。王一伦穿上水衩,扛起铁锹,背着探测仪,带着大家在泥水里一米一米地找。陷进泥里的脚,拔出来都费劲,一不留神就会摔个大跟头,队员们一个个造得像泥猴儿一样。有的地方管线互相干扰、仪器信号不好,他们就用锹挖,插上小旗标清位置。从9点干到16点,整整插了900多个小旗,把管线走向摸得清清楚楚。第二天一早,开管线沟,部分地段情况复杂,挖沟机不敢碰,王一伦就带领队员上,完全靠人工硬是挖出了一条200米长、2米深的管线沟。
沟是挖完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稀泞的沼泽,送管线的车进不来。疲惫不堪的王一伦又咬紧牙关,带人扛起几百斤重的管线,一根根地往里运。117根、长3.7公里、重18吨的管线全都铺设到位后,王一伦看着大伙,眼睛湿润了。
“宁掉一斤肉,不舍一两油”。在王一伦的带领下,中四队抢出了近30吨油,节省了10多万元的施工费。
中四队所在的油田,经过60多年的开采,平均含水率已经超过了97%。王一伦下决心:“必须把水控下去,把油抢出来。”
他带着队里的技术骨干从早到晚“长”在了测试现场,一个层一个层地测曲线,一个数一个数地分析,量身定制注水方案。这一干就是8个多月,试验了72口井,对比取样化验500多次,记录分析上万个参数,终于找到了控水稳油的好办法,综合含水不升反降,相当于每200口井每年提高原油产量1000吨。
用极限管理挑战管理极限,让更多的“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2024年,王一伦再次主动请缨,扛起加产重任,努力打造成色更亮的“四队样板”!
王海峰
筑梦冰雪 拼出未来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王海峰,是龙江冰雪艺术、冰雪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2008年,王海峰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攻读艺术设计专业。2009年末她开始接触冰雪赛事,至今获得国内外各类冰雪雕塑大赛奖项50余项。研究生毕业后,王海峰进入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创立了冰雪·景观旅游规划设计室,组建了自己的冰雪艺术团队。
冰雪雕塑比赛一般赛程4天左右,每天工作大约10个小时。一次在加拿大参加比赛时,当地白天气温-39℃。“极寒天气不仅是对体能的挑战,更是对精神的磨砺,我们把国旗挂在作品旁边激励自己。中国队最终获得了SNOWKING(金牌)大奖。颁奖时国歌响起的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感觉所有的坚持与付出都是值得的。”王海峰说。
近年来,王海峰逐渐向冰雪科创方面发展。与“wemove”旅家科技合作,在天津、北京丽斯卡尔顿酒店共同打造“智慧营地”盛夏冰吧系列冰雪科创项目,项目落成后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还荣获了2022年省勘察工程协会冰雪创意设计二等奖。
有一段时间,“红色冰雪+多元化新实践”模式在王海峰脑中反复闪现。经过不懈努力,2023年1月,王海峰的“红色冰雪”在雪乡变成了现实。“我们在雪乡做的项目,不仅是红色主题冰雪景观的打造,还融入了许多创意设计,自主研发了冰雪混合造景、交互式动态冰雪景观、环保型非雪材料应用三项新技术。”为期10天的集中创作后,《礼赞党的二十大·建设新森工》冰雪景观在雪乡正式亮相,得到了游客的赞赏与喜爱。
2024年1月对王海峰来说是异常忙碌的一个月。其工作室在中国雪村、哈尔滨中心城区、中国雪乡、亚布力(青云小镇)、中国雪谷、二浪河风景区制作了系列龙江森工地标性彩色冰雪景观;1月11日哈尔滨市政府发布2025年亚冬会口号、会徽及吉祥物logo形象,王海峰工作室第一时间设计作品,第二天便开始动工,作品设计不仅体现了亚冬会元素,还结合了“小砂糖橘”“小菌主”“小熊猫”等当下热点话题,成为第一个打造亚冬会吉祥物及logo形象的冰雪团队。同样是在今年1月,王海峰劳模创新工作室发起并举办了“龙江森工中国雪乡杯雪雕技能创意比赛”。
未来,王海峰将着力提升森工冰雪品牌,深耕龙江冰雪经济与创意设计应用,助力龙江高质量发展。
他们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公司
带动龙江冰雪经济整体发展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季,没有哪个旅游景区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更火爆了:运营61天,入园游客达271万人次;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带动了龙江冰雪经济的整体发展。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项目是1999年哈尔滨市政府为迎接千禧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而创办的大型冰雪精品工程,至今已成功举办25届。成立于2013年,累计接待游客近3000万人次,带动10余万人就业。
美轮美奂的冰雪奇观,是所有冰雪大世界人的集体智慧和努力付出。
从去年春天开始,公司设计研发部就对园区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多轮研讨和优化。进入大雪时节,工程管理部组织上万名建设者削冰斩雪、日夜赶工,15天时间,用25万立方米的冰和雪建成了上百个冰雪景观。冰雪季运营期间,公司所有员工奔赴一线,奉上溢满真心真情真意的温馨服务,使“醉美冰雪”与“最美城市”有机融合。
冰雪大世界举办25届,公司持续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第25届冰雪大世界坚持用主题统率创意设计,引领规划建设,丰富文化底蕴。在设计创新上,优选国内外顶级冰雪景观创意设计团队开展合作,并邀请知名冰雪旅游专家学者对方案反复优化;在科技创新上,公司目前获得26项国家专利,圆满完成了一项国家“十三五”科研课题,此外,公司还拥有一项冰雪景观国家标准、两项省级标准,彰显了科技研发方面的深厚实力;在景观创新上,40多米高的主塔,是当代冰雪建筑先进技艺的集大成之作,总体冰雪景观灯效运用完美;在合作创新上,第25届冰雪大世界与腾讯、优酷、网易等强强联合,不断制造引爆网络的热点话题,吸引国内外游客。
多年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公司深入挖掘、弘扬冰雪文化,用文化丰富景区内涵。冰雪+数字,冰雪+演艺,冰雪+体验,冰雪+赛事,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积极打造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软环境,不但带火了中国冰雪旅游,拉高了龙江冰雪经济,也给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创造了举国瞩目的“尔滨现象”,取得了口碑、效益双丰收。
推动城市旅游从“一季火爆”发展为“四季火热”,助力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建设和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是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公司的下一个课题。
他们是全国工人先锋号
大庆正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团队
用新技术推动智慧油田裂变式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化应用,给很多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智慧油田开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何转变传统工业生产思路,升级油田开发新技术,让生产更加低成本、高效率,成为肩负的使命。
正方股份智能团针对大庆智慧油田建设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方法:以宏观分析带动微观数据利用率;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思维结合专业业务逻辑,从积累数据到分析数据,从分析数据到利用数据,形成对传统油田开发生产的数据升级;从采集端边缘计算将生产问题直接推送至与生产相关的所有人员手中,并自动发起专家协同会诊,针对抽油机、地层、注剂等问题实施协同在线分析;将问题的解决方案编号成一个个版本,选择那些有代表意义的版本执行,使方案实施更加行之有效。
基于十几年来石油行业积累的PB级石油数据,正方股份智能团将老油田低成本建成智慧油田成为现实,设计出从数据的采集到数据分析、从数据分析到管理优化、从管理优化到生产调度指挥,直至提供云服务的“端到端”解决方案,现已在国内油田投入使用。
正方股份智能团拥有强有力的技术团队,聘请了大数据系统工程倪光南院士和中国石油领军人物、物质平衡法创始人韩大匡院士为导师,团队还有来自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顶级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在油田工作多年的专家以及高校教授等。其中东北石油大学李青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仍心系智慧油田项目,不计酬劳与很多90后技术员一道通宵编制算法、写程序,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大庆油田大开发中。
团队中还有很多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从外地返回家乡,投入智慧油田的开发建设。
如今,正方股份智能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油田理论和技术支撑,突破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瓶颈。
压裂智能优化技术、剩余油智能预测及挖潜技术也相对成熟。同时,自主研发多项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合的软件产品及设备,如油水井智能管理云平台、智能数据采集一体机,实现油田从人工巡井到无人值守。
正方智慧油田电参技术已经成熟,大大降低数字油田建设成本,计算各项生产指标,动态数据越来越准,将成为提升油田生产、稳产增效的有力保障。
他们是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朱新军
带领小企业闯进国内外大市场
黑龙江弘宇短纤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朱新军,用15年时间,使公司产品从原来的5个品种开发到现在的12个品种,每年销售额达到7000万元。
一家小企业,何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2010年,朱新军主持研发了“浸渍预处理芳纶短纤维”项目,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2014年成功实现产业化。自此,朱新军便同这家小企业一道,走出了一条扎扎实实的产品研发与科技创新之路。
朱新军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努力争取研发项目落地。2010年,他的母校北京化工大学“纳米纤维增强剂的制备方法”获得了发明专利,朱新军闻讯后立刻与北京化工大学洽谈合作事宜,北京化工大学授予公司实施许可。这项专利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新军注重自主研发。他学习最先进的化工知识,掌握最前沿的化工技术,吃住在公司,带领研发团队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高分散棉短纤维及其制备方法”“预处理聚酯短纤维的制备方法”“预处理尼龙短纤维的制备方法”等五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将公司申报为高新技术企业。
拥有多项专利的企业逐渐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展蒸蒸日上,朱新军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他带队研发的“浸渍预处理芳纶短纤维”产品,是一种高性能橡胶制品补强材料,具有极高的附加值。项目投产后,凭借其高性能和低价格快速占领了国内市场,为企业带来每年千万元的销售额。目前,该项目全球市场销量在500吨以上,并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实现了进一步跃升。
朱新军永不满足,不断探索,致力于橡胶预处理短纤维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他投入资金在北京化工大学设立了公司的科研基地,创造院校开发实验室技术、企业进行产业化攻关的联合发展模式,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几年来,相继开发成功预处理聚酯、蓝棉、棉粉、尼龙66等短纤维新品种,企业成为国内橡胶行业官方认可的短纤维生产企业。2007年“预处理尼龙短纤维”被认定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次年,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目前,公司的尼龙短纤维产品已成功销往美国、巴西、波兰、墨西哥、印度等国家,与日本、德国等多家公司形成了稳定的供货关系,销售触角延伸至亚太地区及欧美市场。
王宏祺
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
“潜心笃志、精进不休,方能不断突破自己”,这是一重集团(黑龙江)重工有限公司轧电制造厂数控车间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王宏祺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始终秉持的工作态度。
近年来,他累计完成22项创新课题,制作工辅具10项,同时总结出多项技术应用和方法,并在30万千瓦电机转子试验件中架口圆度保证了0.005毫米的精度要求,实现了中国一重在该领域从无到有的骄人突破。
成绩的背后,有辛劳付出的汗水,更有反复失败的磨砺。2020年初,王宏祺接到我国自主研发目前世界上直径最大、长度最长的CAP1400常规岛电机转子的精加工任务。他认真研究加工工艺,探讨加工方法和选用刀具的注意事项,查阅相关资料,根据活件的长度、材质的性能、精度要求等,与机床的另外两名操作者确定了初步的加工方案。他将传统工艺的光刀技术与现代的数控插补技术相结合,通过不断优化工艺参数,顺利提前完成了一半的加工任务。然而,就在大家初尝喜悦时,意外出现了,刚刚精加工好的活件由于架口温度过高发生了变形,导致其他相关尺寸无法保证,加工被迫停滞。所有的努力瞬间回到了原点。
这次加工任务圆度要求高达0.01毫米,比头发丝还细上5倍,这么大的挑战,能超越吗?王宏祺说:“无论多难,也要找到解决办法,绝不能认输。”
夜深人静时,他坐到桌前,拿笔勾画着加工简图,复盘每一个加工细节。第二天一大早,王宏祺就来到了机台,叫上工友,把所有加工好的尺寸再次进行测量。他通过配做工艺堵、配研静压瓦、加装拨盘、采用反向切削加工方式、合理选择刀具中心高车削架口等工艺改进,解决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产品刚性差、切削加工时弯曲变形、震动等缺陷以及设备精度不足等问题,保证了两架口外圆圆度达到了0.01毫米。
王宏祺经常以厂为家。2023年5月,正逢誓夺双过半的关键时期,他所在的机床要完成三件4300毫米大支承辊、两件水轮机大轴和一件电机转子的精加工任务,生产需求远超机床的加工能力。面对严峻的生产形势,他率先垂范,加班加点,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干上17个小时,优质高效地完成着每一件产品,当月产值再创新高。
2024年初,王宏祺又为自己定下了新的奋斗目标——完成4项创新课题、申报两项国家专利。他以顽强拼搏的奋进姿态,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勇担制造强国使命。
胡喜平
努力让国产大豆育种实现新突破
“饭碗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油瓶子同样也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说起国产大豆那些事儿,胡喜平总是语气急切。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稳粮增豆”也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2015年,胡喜平抛下“铁饭碗”来到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组建黑龙江首支大豆商业化育种团队,为大豆种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育种道路开辟了路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胡喜平带领团队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2016年,垦丰种业建成1000平方米、库存容量可达40万份、技术全国领先的种质资源库。目前,这里共保存各类种质资源9万余份,胡喜平团队要对进入种质资源库的种子进行鉴定和评价。“每一份种质资源都携带着独特的基因,是培育新品种的希望。”他说。
优良种质资源的利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份种质资源从试种、检验到繁育,往往要3年到5年才能送到种质库,目前胡喜平团队已经完成5万多份种质资源的鉴定。他将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挖掘出来,并通过克隆、验证,用于商业化育种。他还创新全基因组选择模型,开发了用于商业化育种的大豆“芯片”,并成功培育大豆新品种67个。
胡喜平逐渐成长为国家大豆育种项目的带头人。“我们这代人要打好国产大豆育种的翻身仗。”胡喜平时刻这样提醒身边人。他克服人力、物力以及外界环境的各种压力,带领团队将几十亩试验田变成了几百亩,建立了分布黑龙江省三个生态区的宾西、北安和牡丹江育种站,成功组建了一个由大豆创新、资源、生物技术、测试四个团队组成的垦丰大豆育种体系;实现了由传统育种1.0时代向现代生物育种3.0时代的转变,实现了传统育种向精准育种和设计育种在质量上的飞跃;组建了由垦丰牵头、全国18家优势科研院所和大学参加的全国大豆创新联合体,实现企科深度融合、联合创新。
在整个育种进程的探索中,胡喜平不断尝试,将传统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使得广适、高产、优质的大豆新品种设计育种取得了巨大突破。
为调查了解大豆新品种在各生态区的适应情况,他每年至少绕黑龙江走3圈,行程7000公里到8000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工作在育种第一线。
在胡喜平的努力下,一个又一个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成功审定和推广,其中合丰55、合丰45获黑龙江省政府一等奖,合丰39等6个品种获黑龙江省政府二等奖。如今,他推广大豆累计超过1.8亿亩,获得经济效益超80亿元。
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为汽车空调行业树立新标杆
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秉持“创新引领发展,质量铸就辉煌”的经营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几经起伏、不断壮大,成为行业佼佼者。
初创时期,公司资金紧张、技术薄弱,多次改制重组后,于2016年10月并入奥特佳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自此,一支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团队开始了创新创业之旅。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拓展,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某项“卡脖子”技术难题使公司发展面临重要挑战。该项技术难题涉及产品核心性能,如果不能解决,产品在市场上将毫无竞争力可言。
技术团队经过数月艰苦努力,成功研发出了外控式SV压缩机,因性能卓越、稳定可靠,该产品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此款压缩机采用先进的活塞组成,中间是空心铝材料制成、外表面喷涂一层很薄的类似橡胶的涂层,不仅提高了压缩效率、降低了能耗,还大大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这一技术突破,不仅为公司赢得众多专利和荣誉,更为汽车空调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该款压缩机目前在德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约为62%,在美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约为56%,在我国成为合资品牌中高端车空调的首选。据了解,目前富通公司是唯一一家具备该产品生产能力的内资企业,公司产品在全国销量名列前五,省内占有率达到100%。
在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公司高层深知,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于是,他们引入湘火炬、潍柴动力先进的JIT准时化生产模式,以及EVA绩效考核模式,推进各项管理制度、标准、流程再造和优化升级。精细化管理之下,公司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双提升,订单量不断增加,市场份额逐渐扩大。
成功的背后伴随着各种艰辛与挑战,离不开团队同心协作勠力攻坚。
一次,公司接到一个重要客户的意见反馈,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拿出解决方案。员工们从压缩机的拆卸、零部件的分析、试验测试数据、制作模具的研发等每个环节逐一查摆,发现问题所在,第一时间叫停生产线,进行反复试装对比数据。期间,团队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最终按时给出了解决方案,赢得了客户的赞赏和信任。
张成武
赋予建筑灵魂 展现城市魅力
在黑龙江省建工集团工程发展事业部工程师张成武的职业生涯中,挑战与困难常在。
2021年9月,位于哈尔滨市经开区的国贸大厦,在闲置28年后终于完成封顶,成为哈尔滨发展活力的新地标,其背后,是张成武和团队的硬核打拼。
面对这一巨大的单体改造工程,张成武肩负的压力也是巨大的。重塑流程,逐一破解难题,预先对地下室消防通风机电等管综工程采用BIM模型实体排布,发现各类管综路由碰撞点及空缺约192处,针对设计蓝图及时修正、合理优化,从而为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资金投入降本增效;通过智慧工地、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使得项目施工更加合理化、资源储存更加透明化,施工进度明显提升,有效缩短工期43天,这期间,实现了多项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张成武常讲,建筑是有灵魂的,而建筑师是要有情怀的。
2023年,省建工集团承接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三期12万平方米、243栋楼体改造项目。
因房屋年久失修,大部分老建筑出现疏松、开裂、变形,加之使用过程中多次改造,结构自身已经非常脆弱,砖木结构的外墙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损以及人为毁坏,有的墙体甚至局部塌陷,施工安全风险极高。
遵循“不改变文物原貌”原则,张成武带领技术团队走访城市规划展览馆、探访个人收藏、查阅道外区志,多途径采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信息,还到其他省市对标历史街区进行参观学习,深入挖掘和提取文保建筑的核心价值、特色形式等,为改造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复原、协调、对比等设计手段,将文保建筑的核心价值与特色突显出来。
“我们必须对得起百年建筑,也要对得起后人,不对历史有亏欠。”张成武说。
如今,在张成武和他的团队努力下,这片建于1927年的百年街区正在一点点褪去蒙尘,露出往日的容颜。
从冲锋抗疫一线,到救援抢险,再到大型活动保障,多年来,无论有什么急难险重任务,总能看到张成武和其团队的身影。“作为国企建设人,我们应该有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计代价的风骨和姿态。”张成武说。(记者 王彦)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和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