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森工集团,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肩负着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2014年4月1日,龙江森工集团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木独大”的历史在此刻终结。
停伐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全面停伐十年间,龙江森工集团全面采取“停、管、抚、造”等各项措施,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振兴、生活幸福的新路子。
十年间,龙江森工集团实现从“砍树人”到“种树人”再到“管山护林”的转变,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功能不断增强。
如今,龙江森工集团正努力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两山”发展理念实践地、践行“大食物观”引领地和发展林业碳汇经济的“先行地”,续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答卷。
生态之变,山更青水更绿
2023年,大海林林业局退休职工孙强烈在雪乡附近连续蹲守两个月,目送约150只中华秋沙鸭南迁。
中华秋沙鸭数量稀少,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只栖息在水质优良、无污染、食物丰富、人类活动少的河流地段,被人们喻为“生态试纸”和“活体探测仪”。
“停伐之前中华秋沙鸭在林业局辖区内是极其罕见的,停伐之后山更青了,水更绿了,不仅来了秋沙鸭,而且每年的数量都在增加。”孙强烈说,停伐这十年,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林区的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黑熊、紫貂、鹿、狐狸、獾子等可以时常见到。
孙强烈的见闻,是林区生态系统有效恢复的一个缩影。
狍子跑进市中心“逛街”、黄喉貂去厨房“偷走”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肉……在森工林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停伐至今,通过常态化开展“清风行动”、“巡山清套·反盗猎”等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行动,龙江森工林区虎豹栖息环境持续向好,东北虎活动区域不断扩大,由原来9个林业局有限公司扩散至14个。高山红景天、红豆杉等珍贵野生植物种群恢复增长。
上午时分,清河林区建设林场护林员张召福进入到自己的管护区内,拿出手机打卡签到,他和同事承担着4230多公顷林地的巡护任务,每天行程都在5公里以上,行走过程中,他通过手机中的生态护林员App,将巡护轨迹等信息实时上传。
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张召福和工友们的工作重点从单纯的资源开发转变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日常巡护和参与生态修复,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森林、守护自然的信心。数字化管理工具的运用,让保护森林变得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张召福说。
柴河林区同样实现智能化管控,通过全面使用护林通APP巡护系统,实现“天、空、地”联防联动的一体化管护,达到森林资源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管护,没有死角死面,杜绝管控“盲区”。
十年来,森工林区采取停、管、抚、造等各项措施,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均有显著增长。如今,龙江森工集团已从过去单一保护林木林地为主,转变为对山水林田湖草、野生动植物的系统保护。
一组数字见证了林区的生态之变,截至2023年底,龙江森工森林面积由2014年的551.37万公顷增长到557.95万公顷,增长1.19%;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83.72%增长到84.72%,增长1个百分点;森林总蓄积由2014年的5.79亿立方米增长到6.89亿立方米,增长18.96%;公顷蓄积由2014年的102.14立方米增长到125.49立方米,增长22.86%,每公顷增长23.35立方米,其中穆棱林业局有限公司每公顷蓄积已达到149.96立方米。
产业之变,生态产业多点开花
停伐前,森工林区走的是单一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和加工之路。停伐后,这里告别“一木独大”,依托绿水青山发展起来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中药材等产业逐步壮大。
清河林区坐落在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初春时节,走进清河五味杂陈食品有限公司明亮、整洁的车间,一罐罐五味子饮料从智能化生产线上滑落,工人们熟练地将产品装箱上车,发往全国各地。
而在十年前,停伐后的清河人一筹莫展,“不砍树,怎么活?”的问题困扰着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发展绿色产业,成为清河人的共识。
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鼓励职工发展多种经济,把五味子种植作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产业,林场职工成了林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现如今,清河林区五味子种植业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快速发展之路,在五味子苗繁育、种植管理、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十年来,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全面践行“两山”发展理念和大食物观,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谋划实施并持续优化公司“168”产业布局,即建设“一带、六园区、八大产业链”,林区森林康养旅游产业日臻完善,高空玻璃漂流、丛林轨道车等新项目相继建成。
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双峰林场地处偏远山沟,下雪天木材运不出去,这里的人们曾因雪而愁。随着木材减产和天然林停伐,当地更是收入锐减。
近年来,双峰林场凭借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的目光。林区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并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曾经沉寂的小山沟热闹起来了,冰天雪地在这里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在过去的这个冬季,雪乡景区共接待游客130.9万人次,同比历史最高水平增长62.29%。“大海林局公司森林旅游产业发展部副部长冯慧强说,“中国雪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冰雪资源,不仅走出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持续的动能。
山河屯林业局有限公司在聚焦绿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谋划产业项目,选择优势位置建设标准化园区。
“我们这儿离哈尔滨哈达市场比较近,成规模的蔬菜直接运往哈尔滨,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山河屯局公司产业部部长刘占春说,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以甜玉米、大米、大榛子、蜂蜜、鹿茸、木耳等为主的综合性森林食品集散地。
改革,重在先行先试。2022年,林口局公司成为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单位之一。在国家“双碳”战略引领下,林口局公司勇当“碳”路先锋,不断巩固提升林区森林碳汇储碳量和碳汇能力,释放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
“生态产业是先进的、环保的、科学的,不是具有周期性的传统产业,更不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消耗产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冠武说,要以“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护林增绿核心功能”为重点,全力构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
如今,在龙江森工林区的各个基层林场,“一场一品”“一局一业”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各级组织的共识,成果开始显现。
生活之变,端上生态饭碗
在森工林区,那些曾经的采伐设备已锈迹斑斑,繁忙的木材加工场景也被尘封在记忆深处。回望来时路,“挂锯停斧”的林区人也曾有过困惑和迷惘。
停伐之后,数万名林业工人放下斧锯,一部分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一部分林场职工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转岗,甚至下岗。
2014年后,龙江森工集团柴河局公司卫星林场的王凯由伐木工转为护林员。“以前我是伐木头的,现在我要看管着别人不伐木头。”王凯说,如今他依旧每天上山,但干的活和过去完全不同,紧盯森林火险和盗采盗伐。
砍树与“看树”虽一字之差,折射的却是发展理念之变。
“颜色浅的那部分就是后来栽种的。”站在山下望向远处的山峦,王凯指着一片颜色不同的林木说,现在越来越理解绿水青山的重要价值,虽然不伐木了,但收入反而增长了,这片林子就是自己的饭碗。
全面停伐后,富余职工转岗就业压力巨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龙江森工确定了“转岗不下岗”、“停伐不减收”的总体目标,多方争取,多渠道安置,转岗就业,创新创业。
“停伐后,我们林场依托地域和气候优势发展森林康养游,我开了一家旅店,有属于自己的小菜园,为游客提供新鲜的蔬菜。”绥阳林业局公司双桥子林场退休职工邢树岐介绍说,自己在每年的旅游旺季能额外收入一万余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绿色是林区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林区的责任和潜力。2014年,绥阳局公司起草印发了红松果林竞价承包文件,面向林区职工群众开展“一年一竞价、一年一承包”试点工作。十年间,绥阳局有限公司竞价总收入达到6700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收入由28609元提高至60483元,增幅111.4%。
在清河林区,深山远山居民都搬迁到了林业局,住上了集中供热的楼房,林场道路由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医疗设施持续升级,职工岗位工资涨幅超过六成,民生福祉不断提升。
清河局公司育林林场场长宋玉琢深有感触,“这几年林业局给林场修了柏油路,安了路灯,场区里栽了绿化树,环境好了,我们林场就带领职工搞起了‘四季’旅游,现在游客是越来越多,很多职工也都开起了家庭民宿,林区百姓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龙江森工集团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岗,累计实现新增就业4.3万人,再就业培训3.1万人;稳步增长职工工资,林区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达到4.52万元,年均增长15.38 %;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累计完成总投资145.05亿元,
2023年,龙江森工集团营业收入110.6亿元,较2013年增加69.5亿元,增长168.9%。
数字背后是龙江森工十年发展的深厚积淀。十年间,改革基因犹如种子的力量,在森工林区的丰饶厚土中结出了累累硕果,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龙江森工集团自2014年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的带领下,森工人从曾经的‘靠山吃山’到如今‘养山富山’,成功实现了绿色转型,职工生活富足,林场生态宜居。“张冠武说。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停伐十周年这个美丽的春天里,森工人再启新程,仍在不断续写着奇迹……(文字:刘丽 图片及视频由龙江森工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