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农科”寒地小龙虾为龙江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华网
2024 03/22 10:54:00
来源: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

“哈农科”寒地小龙虾为龙江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字体: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以科技创新为工作核心,加快质优“哈农科”寒地小龙虾繁殖技术科技攻关,创制农渔融合新业态,打造特色产业发展龙江新经济。截至目前,“哈农科”寒地小龙虾养殖规模年均增速超过500%,养殖区域辐射黑龙江省11个地市及吉林、青海等地。

  近年来,黑龙江不断尝试高寒地区养殖小龙虾。自2016年以来,大庆市、五常市、依兰县等地,从南方引入小龙虾种苗下塘养殖,死亡率却居高不下,纷纷以失败告终。2020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攻克寒地小龙虾运输和繁养难题。从江苏盱眙引种,进行2000多公里长距离运输试验,尝试飞机、火车、汽车等运输途径,探索干冰、低温冰袋、专用冷藏等保存方式,经百余次试验,运输成活率达95%。

  为解决引种下塘成活率的问题,研发之初,小龙虾引种下塘不足10%,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尝试改水质、换饲料、添加微生物絮团等方法,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终于在高寒地区引进小龙虾并养殖成功,培育出适合寒地气候的小龙虾地理种群,形成寒地小龙虾池塘精养和“稻虾共作”技术模式,苗种下塘成活率提高到70%,规模化寒地小龙虾苗种培育成活率最高达82%,成功实现小龙虾寒地越冬。

  哈尔滨市水系发达,松花江沿岸稻田密布,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0多万亩。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充分利用全市水稻面积大、集中连片的区域特点,重点研发并推广“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创制农渔融合新业态。“稻虾共作”是典型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小龙虾能疏松土壤、清除杂草和害虫幼卵,其排泄物和虾壳作为天然有机肥能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价值的良好效果。

  “哈农科”寒地小龙虾农渔产业融合后,还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23年“丰收节”期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通河县、宾县等地开展“小龙虾节”活动,口味鲜美的“本地味道”受到消费者热捧,寒地小龙虾迅速成为农文旅融合的一张“新名片”。

  “哈农科”寒地小龙虾取得重要突破后,迅速在黑龙江省建立20余处养殖基地,养殖基地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据哈尔滨市松北区杏林村村民陈华介绍,2023年,村里养殖小龙虾4.3万尾,每亩收益增加了500多元,总收益增加20多万元。

  下一步,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完善“哈农科”寒地小龙虾养殖和繁育技术,不断提高寒地小龙虾的养殖效益和品质,打造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广开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产业链整合,为龙江新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