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黑龙江——金色农业”网络图片展-新华网
2023 10/30 15:24:15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镜头里的黑龙江——金色农业”网络图片展

字体:

“镜头里的黑龙江——金色农业”网络图片展

pagebreak

黑龙江垦区玉米航化“贴秋膘”

2015年8月11日,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黑龙江垦区五大连池农场用飞机为玉米喷施营养液。新华社发(陆文祥 摄)

  立秋过后,黑龙江垦区所属农牧场抓住晴好天气,适时对玉米进行航化作业,喷施防病、防虫、促早熟的营养液,为玉米“贴秋膘”,以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北大仓”“科学储粮仓” 保护玉米防坏粮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昌平村一个装满玉米的“科学储粮仓”(2016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在各级财政补贴支持下,家种100多亩玉米的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昌平村农民王智东今年只花了500多元就买到了可以容纳近30亩玉米产量、容量约为20吨的“科学储粮仓”,为玉米存储提供了保障。肇东市今年共投用了1700多个“科学储粮仓”,改变了以往将玉米堆积在地上的存储方式,有效减少玉米变质、发霉、受污染等损耗。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昌平村一个装满玉米的“科学储粮仓”(2016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昌平村一个装满玉米的“科学储粮仓”(2016年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粮仓”黑龙江:美丽“线条”中种下丰收希望

2020年4月14日,4月14日,向阳村薯菜套复种园区种植户移栽马铃薯。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近日,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向阳村薯菜套复种园区开始移栽马铃薯。覆膜的黑土地呈现出黑白相间的美丽“线条”,种植户在“线条”中种下丰收的希望。该园区套复种主打品种是早春马铃薯和秋白菜,两茬作物平均每亩纯收入约3500元。

2020年4月14日,向阳村薯菜套复种园区种植户移栽马铃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0年4月14日,向阳村薯菜套复种园区种植户移栽马铃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0年4月14日,向阳村薯菜套复种园区种植户移栽马铃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0年4月14日,向阳村薯菜套复种园区种植户移栽马铃薯。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北大仓”洋溢丰收色彩

这是2022年10月18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战斗村一处晒场晾晒的玉米(无人机照片)。

  金秋时节,“北大仓”黑龙江省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色彩。全省产粮区利用晴好天气加紧粮食晾晒,各晒场满地金黄;整地工作也全面开展,大农机在黑土地上翻起“波浪”,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影报道

2022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玉米堆上忙碌。

2022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机在一处耕地进行整地作业(无人机照片)。

2022年10月19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机在一处耕地进行整地作业(无人机照片)。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铲车在一处晒场倾倒玉米。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铲车在一处晒场倾倒玉米。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大豆堆上忙碌。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玉米堆上忙碌。

“大国粮仓”秋收告捷 我国东北喜迎丰收

  作为我国最主要粮食产区的东北三省近期陆续宣布,今年粮食作物秋收工作基本结束,迎来丰收。

  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比重约四分之三,是全年粮食生产重中之重。东北地区秋粮丰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2022年9月22日,在北大荒集团普阳农场有限公司,农机在收获水稻 新华社发(刘洪军 摄)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介绍,11月初,黑龙江秋收生产已全面告捷,实现“十九连丰”。吉林省农业部门表示,目前吉林省各地秋收工作基本完成,全省粮食产量将再获丰收。辽宁省农业相关部门称,全省粮食作物秋收基本结束,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5300多万亩,虽然个别地区汛期发生涝灾,但并未影响整体丰收的形势。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五分之一以上,被称为“中国东北粮仓”。

  其中,黑龙江省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去年粮食产量1573.5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11.5%,连续12年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秋收时节,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一处稻田里,几台无人驾驶割晒机借助5G和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在田间自动前进、转弯、倒车,作业流畅高效。北大荒集团洪河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技术员赵华宇说,这不仅提高了粮食收获精度,还大幅减少收获损失。在吉林省梨树县,田野里玉米收割机走过,秸秆倒下,金黄的玉米被收入翻斗内。忙碌的农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金秋收获季,辽宁广袤的大地上铺满“金黄”,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不停。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9月以来,辽宁省不断强化农机调度服务,指导农民科学安排秋收作业。

2022年10月20日,在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铲车在一处晒场倾倒玉米。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近年来,位于世界肥沃黑土带上的东北地区,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专家认为,今年东北粮食产区克服局部疫情等不利影响迎来丰收,彰显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还需要加大对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支持力度,提高东北地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继续保障粮食安全。(完)pagebreak

黑龙江绥化:“金豆”迎丰收 仓储流通忙

2022年10月25日,检验员对大豆进行蛋白质含量检测。

  日前,产粮大省黑龙江喜获大豆丰收。在国家A级绿色食品大豆基地、绥化地区重要的大豆购销集散地——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兴福镇,经营大豆的企业呈现一片繁忙景象。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影报道

2022年10月25日,在绥化市益盛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内,工人进行扦样作业,以此了解储存仓内大豆水分、杂质以及虫害等情况。

2022年10月25日,在绥化市益盛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内,工人利用机器将大豆装入铁路货运集装箱(无人机照片)。

2022年10月25日,在绥化市益盛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内,工人利用机器将大豆装入铁路货运集装箱。

2022年10月25日,在绥化市益盛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内,检验员对大豆进行随机抽样检测。

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的“新赛道”——黑龙江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扫描

  金秋九月,黑土地迎来丰收。黑龙江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耕地托管、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等方面竞逐“新赛道”,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耕地“入托”增产多

  “这土地托管还真就比自己干收成好。”望着在风中起起伏伏的大豆田,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种植大户张文海充满期待。

  今年,张文海有约1万亩地由海伦市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采取全程托管模式经营。在托管期间,农机手、农技专家等专业人员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服务,张文海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只需在秋粮收获后验收作业质量,结算服务费用,享受秋收成果。

  “现在屯子里流转土地的人少了,大家算算收成,更愿意让自家的地‘入托’。我们托管给金丰公社的大豆田每亩产量能多出70斤至100斤。”张文海说。

黑龙江省海伦市东林镇东胜村,大豆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在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龙江县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魏刚正在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安排农机手。

  “我们自己有总价值4000多万元的先进农机设备,农机手也是我们自己培训的。”魏刚说,通过农机规模化作业,种收效率大大提升,这是小散户种植难以达到的。2022年,合作社托管了49万亩玉米地,占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十分之一。

  土地托管兴起的背后,是传统农业经营体系的重塑。在黑土地上,以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主导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在逐渐取代小农经营“单打独斗”。

  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5.67万个,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47亿亩,比2016年增加7701万亩;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到2042万亩。

  “链经济”提升附加值

  在黑龙江北纬四十七绿色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位于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的加工工厂,记者见证了一穗鲜食玉米的“旅程”。

  从田里采摘、在厂房去皮、在流水线上加工成真空包装鲜食玉米,然后再由“网红”带货销往全国……从开始加工到制成成品,过程不超过3小时,“锁鲜”是鲜食玉米的卖点。

  “企业去年实现产值8.8亿元,辐射全省近500万亩有机种植,不断带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公司副总裁郭忠良告诉记者,产业链的延伸不仅能为上游农产品的销路“托底”,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农民增收。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农机正在进行翻地整地。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摄

  玉米的附加值提升体现在产品的绿色升级,更体现在精加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先进工艺加工,一粒粒玉米“变身”为增鲜剂呈味核苷酸二钠。

  “一吨呈味核苷酸二钠市场价格八九万元,今年我们产值预计达到8亿元。”公司总经理黄励坚说。

  曾几何时,“量大链短”、农产品加工滞后是黑龙江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等文件出台,一批玉米深加工企业得到引导扶持,做强做大。截至2021年底,黑龙江省玉米设计加工能力达到3100万吨,是2016年末的近两倍。

  玉米“越变越金贵”的背后,是黑龙江省从玉米原粮“初级供应者”升级成为农产品“高级加工者”的转变。通过龙头企业的“延链、强链、补链”,玉米深加工产品品种逐渐增多,产业链上下游衔接更加紧密,黑龙江提升农业附加值有了更加强劲的动能。

  新农技赋能“大粮仓”

  “再过几天,无人驾驶收割机就会开始在这片稻田里作业。”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生产部副部长姜灏的身后,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一片金黄。

  翻开七星农场的《万亩无人农场示范区建设方案》,从智能排灌系统到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系统,再到智慧农场管理系统,农业生产充满“科技范儿”和未来感。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有限公司一块稻田中,种植户在察看水稻的长势。新华社记者王鹤 摄

  电动机械代替人工撒种、无人机打药代替背壶撒药,高速侧深施肥有了导航系统,农场统一进行农资配备、农时管理、技术推广和秋粮收购……七星农场126万亩耕地见证了科技发展最快、农业成果最多、职工最受益的10年。

  技术集约推动效益增长。“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3%,高于全国8.3个百分点。目前,黑龙江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8个,优质良种繁育、数字农业建设、基层农技推广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继续用农业科技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等新兴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让科技变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何树国说。(记者陈聪、魏弘毅)

“大粮仓”黑龙江省连续24年开行“插秧专列”

在绥化火车站站台,乘客在等候K5151次列车时与亲友视频通话(2023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5月6日17时,K5151次列车从黑龙江绥化站驶出,来自绥化等地的400余名“插秧客”乘坐专列,奔赴三江平原进行春耕生产工作。

  每年春耕季,绥化地区都有大批“插秧客”前往三江平原从事春耕生产。据介绍,黑龙江今年约有5万名务农人员乘坐专列前往垦区插秧,铁路部门在图定列车基础上,增开“插秧专列”,沿途覆盖三江平原大部分农场。

  自哈尔滨铁路部门2000年首次开行“插秧专列”以来,已连续24年累计服务务农旅客超180万人次。

在K5151次列车车厢中,一位乘客将行李放置在行李架上(2023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在K5151次列车车厢中,一位乘客在座位上望向窗外(2023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在绥化火车站站前广场,志愿人员组织乘客等候K5151次列车(2023年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在白山黑水间凝聚起磅礴力量——东北三省灾后重建一线观察

2023年8月4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镇万山村,哈尔滨市森林消防支队的消防员在解救被困村民。新华社发

2023年8月5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大湾村附近,牡丹江市消防救援支队的消防员在安装排涝机器。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8月6日,人们在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一广场上的应急通信车前与外界通话。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8月9日,人们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时代中学集中安置点用餐。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8月11日,黑龙江省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当地一处被洪水浸泡过的水稻田里查看水稻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3年8月10日拍摄的位于黑龙江省五常市的乔府大院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种植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pagebreak

喜迎农民丰收节 产粮第一大省“丰”景如画

  红红的蔓越莓、金黄的玉米、饱满的大豆……广袤的黑土地上“丰”景如画。9月23日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全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开始收获工作,确保颗粒归仓。

恒山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获的玉米。(受访者供图)

  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永恒乡恒山村一处玉米地块,收割机正在田间穿梭,轰隆声由远及近。“今年我们种植了3万余亩玉米,9月18日开始收获,预计20多天后可以收完。”恒山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单庆东笑着说,玉米亩产达到近2000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单庆东从合作社的大豆田中摘下一株豆秧向记者展示,只见豆秧从底部到顶端密密麻麻结满了饱满的豆荚。“你看,这是我们通过‘大垄四行’密植技术种植的大豆,结合精密播种技术,大豆产量有保障。”单庆东说,一周后,我们将开始收获种植的1.2万亩大豆。

  “我们每年秋收后都要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春天再施用腐熟剂加快腐熟,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单庆东说,我们今年还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大马力农机,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只有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丰收才有保障。

  9月23日上午,在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蔓越莓基地,正在举行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黑龙江省主场庆祝活动。精心编排的《丰收欢歌》歌舞表演,融合彩绸、舞龙、舞狮等元素,传递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喜庆。

  蔓越莓现场收获、现代农机科技装备成果展示、农民趣味运动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在庆祝活动主会场,还举办了集中开镰收割启动仪式,全省13个地市124个收割现场统一开始收获,1.1万余人在收获现场奔忙。

  在主会场不远处的蔓越莓水收现场,果农们向蔓越莓田里注满水,一颗颗红色果实随即漂浮在水面上,机械水车在田间行走,将果子脱落下来。从空中俯瞰,蔓越莓田仿佛一片红色的海洋,果农们用收获的果实摆出了“庆丰收 促和美”字样。

  “我们将蔓越莓种子通过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通过太空诱变培育出了新品种。”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说,今年我们所种植的4200余亩蔓越莓喜获丰收,蔓越莓因低热量、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广受消费者欢迎。

  鲜食玉米、鸭稻米、有机酸菜……在活动现场的展示区,正在举办黑龙江省级优质农业品牌“黑土优品”农产品展示销售活动,展示有黑土地上所出产的十大品类的优质农产品。

  “我们选取近百款获得‘黑土优品’标识使用权的农产品参加2023中国农民丰收节黑龙江省主场庆祝活动,展现农民丰收硕果和品牌建设成果。”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副处长周玉莹说,我们将继续做好“丰收”下半篇文章,组织系列产销对接和品牌推广活动,带动更多农产品走向高端、卖出好价。(记者孙晓宇)

中国产粮第一大省迎来丰收季

九月的东北平原上,秋高气爽

在中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

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宝泉岭分公司

成熟的水稻在微风的吹拂下起起伏伏

掀起金色稻浪

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平坦宽阔

收获机车、运粮车往来穿梭

种植户李宏伟正在为稻田排水

去年春季开始

他将自家404亩水田进行了格田改造

原先每个稻田池7、8亩,现在变成约15亩

稻田池数量由52个减少到28个

池埂减少了22条,有效种植面积多出12亩

李宏伟说,12亩地能打12000斤水稻,增加数万元收入

今年不仅是丰收年,也会是个增收年

在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有限公司

秋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每天都有70多台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能收割耕地约7万亩

从种植到收获

每个环节都渗透着科技的力量

无人机巡田

卫星遥感监测

测土配方施肥

……

科技,推动着垦区粮食增产

种植户增收

在呼兰河畔的黑龙江省兰西县兰河乡

水稻收获也已开始

兰河乡红旗村水稻种植户郑旭涛

种了180亩早熟品种水稻

他告诉记者,今年水稻价格比去年上涨不少

整体效益大幅提高

今年,兰西县水稻种植坚持全程促早熟

4月初就完成了浸种催芽和播种

5月10日就开始插秧

为水稻尽早收获打下基础

2022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1552.6亿斤

实现“十九连丰”

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3年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超过2亿亩

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

尽管前期局地受到洪涝灾害影响

但农作物整体长势好于往年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有望实现“二十连丰”

记者:黄腾 董宝森 王大禹

黑龙江:农技专家为保秋粮“把脉问诊”

  “你看,这一处梭形的条斑就是玉米大斑病的表现,我们曾在用药前做过标记,现在看来,大斑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没有继续扩散的迹象。”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新安村一处玉米地块,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专家陈亿兵说,大斑病是玉米的常见病害,影响玉米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产量,宜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8月初,海林市遭受洪涝灾害,新安村村民付忠志有380亩地不同程度受灾。在其中一块玉米地,植株上还可以看到洪水侵袭过的痕迹,有的叶片已经发黄。“专家指导我们早早地给玉米施用了营养药剂,心里觉得踏实多了。”付忠志说,现在玉米已经进入乳熟期,长势恢复还不错。

  为全面加强农业救灾和恢复生产技术指导,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专家下沉一线开展工作。8月5日,陈亿兵便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研究员魏才强来到海林市指导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专家陈亿兵正在察看玉米病虫害情况。新华社记者孙晓宇 摄

  “今年前期气温较低,7月降雨较多,特别是受到洪涝灾害影响,作物发生病害的几率增高。”陈亿兵说,针对此次洪涝灾害,他们专门设置了玉米大斑病防治药效评估试验项目,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筛选适宜药剂,并为以后指导农业生产抗灾提供参考依据。

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一处稻田,水稻长势良好。新华社记者 孙晓宇 摄

  “全市累计农作物受灾面积18.9万亩,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关乎秋粮产量,眼下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期,更不能大意,特别要做好促早熟、防早霜。”海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承忠说,灾害发生后,他们动员农民抢排田间积水,并组织农技人员入户指导,调配县内的100余台无人机开展“一喷多促”作业,尽全力降低灾害损失。

  在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一间办公室内安装有黑龙江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及在线监测体系管理平台。站在大屏幕前,站长宋显东和病虫测报首席专家王春荣正在查看全省作物病虫害情况。平台上展示了全省6000名监测点植保员发来的作物感染病虫害信息,并附有图片、位置信息和联系方式,方便专家判断、核实。

  “我们从7月中上旬开始,连续发布预警,提示水稻发生穗颈瘟的风险。目前,防控取得不错效果。”宋显东说,做好灾后病虫害防治,“一喷多防”“一喷多促”是关键,在喷施磷酸二氢钾等促进作物生产恢复药剂的同时,再加入广谱性的具有植物保健作用的杀菌剂,可做到有病防病,无病增产。(记者孙晓宇)

关注秋收|力保收成 科技助力——我国东北粮食主产区秋收见闻

  东北三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逾五分之一。近年来,东北三省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等相融合,提高作物单产,提升粮食品质。金秋时节,各地正加快秋收进度,确保粮食顺利归仓,希望的田野上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黑龙江省五常市有着“中国优质稻米之乡”美誉,今年这里超过百万亩农田遭受洪涝灾害,当地抢排田间积水、进行“一喷多促”作业,在受灾之年奋力保收成。

  机收、脱粒、装车……在五常市安家镇铁西村,村民董明亮正驾驶着收割机抢收成熟的水稻。“我们合作社共种了2600多亩水稻,现在看来今年丰收保住了。”董明亮说,他们自9月末便开始收获一部分“头镰米”,以便在“十一”期间卖个好价钱,现在他们正加快抢收,收获已进入收尾阶段。五常市是黑龙江省加快秋收进度的缩影,目前黑龙江省水稻已基本收获完毕。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处地块,收割机卸下刚收获的大豆。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今年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达7500万亩,目前也已基本收获完成。随着新季大豆收获,粮食收购正同步展开。在讷河市鑫闻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院内,一旁的铁路线上,一袋袋粒大饱满的大豆正在装车,即将发运。

  “我们10月1日开始收购新季大豆,日收储量在二三百吨。”企业负责人韩旭说,公司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针对豆制品厂推出专用黄豆,满足云贵川等南方市场需求。

  更高产的种子、更科学的种植方式、更先进的农机装备……现代科技正在重塑农业生产全流程,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提供科技支撑。

  在吉林省农安县小城子乡光明村,浩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500余亩耐盐碱大豆迎来丰收。“经过初步测产,每亩产量超过240公斤,实现了高产。”该公司负责人王浩说,他们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合作,在盐碱地试种耐盐碱品种“东生118”,效果超出预期。

10月19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友忠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将收获的玉米放入科学储粮仓。新华社记者张楠 摄

  在黑龙江省讷河市学田镇清河村,数台大型农机正在将籽粒饱满的大豆顺利归仓。“今年我们引进110厘米大垄密植栽培技术,通过缩小行距、增加株距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率,从而提升产量,增加效益。”讷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庆典说,科技正助力提升大豆单产,拎稳“油瓶子”。

  在辽宁省铁岭县万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处地块,新升级的7行滚轮式收割机实现了收割、脱粒、秸秆粉碎、稻谷装车等系列程序一气呵成,稻秆粉碎后从收割机尾部排出,空气中弥漫阵阵稻香。

  “目前合作社所有收割机每天全部出动,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稻田收割工作。”合作社理事长聂明说,他们先后投资1200余万元购置农机装备,机械化助力种植全流程节本增效。今年合作社种植了4900亩水稻,预计总产量能达600多万斤,再获丰收。

10月12日,一名工人在辽宁省昌图县一处粮场内整理刚刚卸下的玉米。新华社记者姚剑锋 摄

  一组组农情调度数据,折射出东北粮食主产区的丰收速度。截至10月24日,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收获超九成,大豆、水稻基本收获完毕;吉林省粮食作物已收获接近九成,水稻、大豆收割接近尾声;辽宁省粮食作物已收获超九成,预计旱田作物在10月末前收获完毕。(记者孙晓宇、薛钦峰、武江民)pagebreak

飞阅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秋收“丰”景

10月18日,收割机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张维镇润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一处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

  金秋时节,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一派秋收繁忙景象。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2022年粮食总产量1552.6亿斤、占全国11.3%,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的地点进行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24日,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镇邵店村,农民把收获的粮食运到空地上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曲玉宝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拖拉机运输打捆后的秸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这是10月18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已收获的田地和打捆后的秸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24日,送粮车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大型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外排起长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曲玉宝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24日,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大榆树镇邵店村,农民把收获的粮食运到空地上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曲玉宝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的地点进行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张维镇润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一处玉米晾晒场,村民整理收获的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18日,收割机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张维镇润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一处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18日,收割机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张维镇润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一处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18日,收割机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张维镇润地农业种植合作社的一处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19日,收割机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兴乡绿化村的一处大豆地收获大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0月19日,收割机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兴乡绿化村的一处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收割机在黑龙江省富锦市收获大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收割机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块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送粮车在富锦市一大型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内排队卖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10月11日拍摄的收割机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块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pagebreak

黑龙江“瞰”丰收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中兴乡绿化村的一处大豆地块,大型收割机械在往来穿梭间完成收割、脱粒、转运等,田间地头呈现一派丰收的喜庆景象。这是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秋收正酣的缩影。截至10月15日晚,黑龙江省农作物收获已超1.7亿亩。

  据了解,今年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总面积2亿多亩,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收获看,虽局地出现洪涝灾害,但农作物受灾面积少于常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强勇 张启明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黑龙江佳木斯:农忙正当时 秋收粮满仓

  近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正值收获季,各粮食产区加快秋收步伐。

  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前,卖粮车排起了长队,一辆辆大车内装满了刚收获的农作物。农户入厂后可在45分钟内完成全部业务以及粮款结算,保证农户“种粮卖得出、好粮卖好价”。

  据了解,从目前农作物收获情况来看,佳木斯市今年丰收在望,预计能够实现“二十连丰”。

  记者:王建威 戴锦镕 张启明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国庆里的丰收季|秋粮收获正当时 农产品争“鲜”上市

  眼下正是收获的季节,大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大部分地区秋粮长势良好,有望再获丰收。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两成。

大型收割机在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田里收割水稻。受访者供图

  国庆节期间,作为“中华大粮仓”的黑龙江省,水稻已经开始大面积收割。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处地块,一波波金色的稻浪随风摇曳,一辆辆大型收割机在稻田地里穿梭。

  为预防后期降雨大风天气到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合作社于9月23日开始组织大型机械,结合天气变化,针对作物成熟度,抢收快收,加速秋收进程。

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稻田。受访者供图

  “由于管理到位,加上天气情况较好,今年水稻生产喜获丰收,亩产有望超过1200斤。”站在田边,望着收割机在田间轰鸣而过,将沉甸甸的稻穗收入囊中。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高兴地说,水稻亩产成立之初的七八百斤不断提升,社员们也都非常高兴。

  合作社自办的稻米加工厂内机器轰鸣,碾米机、抛光机等正在作业。今年收获的稻谷历经去杂、碾米等多道工序,最终被加工成色泽晶亮的精米。鸭稻米、富硒米、红米、黑米……展厅内,展示有合作社所出产的品种丰富的稻米产品。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100个大豆、200个玉米主产县整建制推进。记者了解到,今年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稳中有增,苗情长势总体较好,预计单产高、品质优,有望再获丰收。

山东济宁嘉祥县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新华社记者 叶婧 摄

  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杨武杰介绍,为突破制约大豆丰产高产的关键短板,山东在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主栽“齐黄34”“郓豆1号”“圣豆101”“山宁29”等耐密优质高产品种,打造高产攻关样板。预计今年秋收,示范田亩产将超过250公斤,全省平均单产将超过200公斤。

  不只稻菽成浪,眼下各地蔬果、水产等时令农产品也正争“鲜”上市。

  乘着新疆“海鲜”出圈的东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刘红州迎来大丰收。

  极目远望,深秋的博斯腾湖微风阵阵,芦苇摇曳,水天一色。刘红州的养殖场就位于湖岸不远处。

新疆迎来“海鲜”大丰收。资料图片

  “前两天刚拉走七八吨,预计收入在10万元左右。”除了为水产客商准备的大订单,由于名气越来越大,不时有零星顾客闻名而来,到老刘的养殖场边选购活虾。养了近10年南美白对虾,刘红州称今年确实“红得发紫”。为给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准备充足货源,刘红州夫妻俩和儿子刘杨最近加班加点,忙得不亦乐乎。

  据介绍,博湖当地着力发展壮大螃蟹、甲鱼、对虾等特色水产养殖,年产水产4000吨至5000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新疆渔业产量17.3万吨,高白鲑、梭鲈等水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青睐。除满足当地需求外,还销往全国市场及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这两天,新疆的辣椒同样迎来收获,焉耆、博湖、安集海、三塘湖……各地知名辣椒产地,纷纷开启“晒椒”模式。开车行驶在天山南北,公路两侧满眼皆是红红火火的晾晒场。

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三塘湖镇,农民正在处理收获的辣椒。新华社发/普拉提·尼亚孜摄

  “最近辣椒集中成熟,预计10天左右能采完。”新疆博湖县本布图镇本布图村色素辣椒种植户马忠雄兴奋地说,去年他种植130亩辣椒,收入在23万元左右,今年种植面积拓展到了180亩。色素辣椒具有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广泛用于药品、化妆品、食品等领域。近年来,色素辣椒市场持续火爆,也让新疆辣椒种植户们的日子更加红火。

江苏沭阳芡实迎来丰收。资料图片

  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贤官镇贤北村,中秋节前,芡实种植基地的芡实陆续进入成熟期,碧塘之上,芡实飘香,农户正在采收成熟的芡实,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记者 汪子旭 孙晓宇 苟立峰 叶婧)

pagebreak

关注秋收|黑龙江省秋收一线观察

  眼下,产粮大省黑龙江正值秋收季,田间地头机器轰轰作响,一幅忙碌的秋收画卷在黑土地上徐徐展开。

  在位于富锦市砚山镇东五顶村一处地块内,收割机正“吃”掉一根根大豆茎秆,将一粒粒圆润饱满的大豆“收入囊中”。种植大户李彩红今年种植了一千多亩玉米、四百多亩大豆。

  “今年收成不错,家里有5台收割机,收割完自己的地块就帮别人家收,一垧地能挣400元左右。”李彩红说。

收割机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块玉米地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富锦市锦山镇公安村,大片玉米正等待收割,“今年收成不错,现在要根据天气和粮价情况进行收割。”公安村村主任王胜国说。得益于先进的农用设备,收割质量高,损耗少,“机器收割后基本不用人工去‘捡棒’,收割完就能翻地,利于土壤。”王胜国说,“再有一两天基本就能收割完毕,等着卖粮了。”

  收割完成后,不少农户开着卖粮车在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前排起了长队。一辆辆大车内装满了刚收获的玉米,在阳光中泛着点点金黄。公司副总经理王勇介绍,公司利用数字化手段保障收购、检验、仓储环节的规范和透明,帮助农户打消售粮过程中的顾虑。“现在农户入厂后可在45分钟内完成全部业务以及粮款结算,保证农户‘种粮卖得出、好粮卖好价’。”

送粮车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大型粮食仓储加工企业外排起长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秋风微拂,金黄的稻田发出“簌簌”的响声,几台收割机正在田间进行分段收获作业。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说:“今年种植的近2万亩水稻迎来丰收,亩产能够超过1200斤。”

  长势分析、虫害监测、农艺建议……利用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合作社的一块大屏幕可对今年土地的耕种情况“一览无余”。“有了数字化平台,一旦出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系统会发出预警,我们再到相应地块确认情况,能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让繁杂的田间管理工作变得省心又省力。”袁胜海说。

  袁胜海介绍,今年秋收结束后要在土地上冻前抓紧把“小池子”改造成“大格田”,通过格田改造建造高标准水田,以便更好地应用无人驾驶等新型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率和收益。

在黑龙江省富锦市一大豆地块的地头,收割机卸下刚收获的大豆。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作为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省今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亿亩,全省各地正抢抓农时,在加快秋收进度的同时,同步推进秋整地工作,为明年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14日晚,全省农作物已收获16088.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收获15556.35万亩,完成近七成;经济作物和饲草饲料作物收获532.06万亩,接近尾声。(记者戴锦镕、王建威、张启明)

收获面积超一亿亩 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秋收正酣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集贤县一处大豆地块,一台台收割机来回穿梭,将金黄饱满的大豆尽收仓中。“我们现在正在加快抢收进度,预计再有10天就能收完今年种植的1.5万亩大豆。”集贤县永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坤说,他们更新了农机设备,大型收割机12小时就可收获六七百亩,秋收效率有保障。

  “今年大豆亩产达到了400多斤,这得益于良种、良法和良机的结合。”捧起一捧刚刚收获的金灿灿的黄豆,刘明坤笑着说,合作社种植的“绥农52”大豆品种蛋白含量高、籽粒大,市场销路好。为了将好品种种好,他们采用大垄密植技术,使用精密播种机“垄上三行”播种,增加了公顷保苗株数,且通风、透光条件更好,从而提升大豆单产。

  “我们还推行种养结合,建立了粪污处理中心,每年可收集畜禽粪污10万吨,发酵处理后施用在田间,可降低化肥用量。”刘明坤说,秋收后他们将马上进行秸秆深翻还田,实现“黑色越冬”,同时在秋整地过程中施用粪肥培肥地力,利于第二年春耕生产。

  在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田,一株株颗粒饱满的稻穗组成的“金色海洋”中,几台收割机正在进行分段收获作业。“由于管理到位,天气情况较好,今年种植的近2万亩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超过了1200斤。”合作社理事长袁胜海兴奋地说。

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待收获的水稻。(受访者供图)

  “收割机将水稻割倒后,平铺于秸秆之上,可以促进底部空气流通,加速水稻水分蒸发,晾晒三五天后,便可进行拾禾和脱粒。”袁胜海说,正在进行的水稻分段收获可降低青瘪粒的比例,保证稻米品质。

  一项项新型种植技术的应用正助力合作社多打粮、打好粮。袁胜海拿起一瓶生物菌剂,向记者讲解其中的门道。“这瓶桦褐孔菌发酵菌液由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发,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施用,不仅会提升大米的口感,其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也会随之提升。”袁胜海说,正是靠着不断尝试新技术,合作社将水稻亩产从2015年成立之初的七八百斤提升至现在的1200余斤。

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待收获的水稻。(受访者供图)

  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今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亿亩。眼下,全省各地正抢抓农时,在加快秋收进度的同时,同步推进秋整地工作,为明年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10日晚,全省农作物已收获11454.4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10942.94万亩。(记者孙晓宇)

秋收了!喜看神州大地丰收新图景

  9月23日是我国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近年来,螃蟹、南美白对虾、澳洲淡水龙虾、海鲈鱼、金鳟、西伯利亚鲟等纷纷在南北疆“安家落户”。天山南北迎来了“海鲜”大丰收。

  随着新疆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与冷链物流的发展,各地依托科技创新,因地制宜,越来越多的“海鲜”在天山南北“跃”出水面。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10万亩生态水稻喜获丰收。稻田里谷物金黄,簇簇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农户们在田间忙着收获一年中最美的“丰”景。

  近年来,当地加大产业调整力度,鼓励农户开展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综合种植养殖模式,既减少了农药化肥的投入使用,又提升了稻米的品质,保证了农产品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冰城”哈尔滨也能种热带水果?在设施农业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成为了可能。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永和乡的“金竹百果园”智能大棚内,香蕉、莲雾、芒果等水果长势良好,陆续迎来收获。

  据了解,果园自2020年开始引进热带、亚热带果树品种,充分利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等优势,配合现代化种植及管理模式,施用优质有机肥料,推行间种、套种等方式,放大经济效益,保障水果健康生长。

  金秋时节,“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七彩番茄”迎来丰收。一个个红丝玛瑙、黄似珠玉的彩色番茄镶嵌在翠绿繁茂的茎蔓间,让人眼前一亮。和普通番茄相比,这种番茄除了颜色多样,有黄、红、白、橙、迷彩等外,味道更浓郁,口感更丰富,维生素含量也更高。

  目前,寿光市加速蔬菜新品种的研发落地,脆美玉脂全雌性水果黄瓜、三色椒529、根芹、球茎茴香、苹果苦瓜、紫白菜等新型蔬菜品种正在从品种展示,逐步向大棚种植、市场推广转变,丰富百姓的“菜篮子”。

  原本依赖从美洲“漂洋过海”进口的“洋货”牛油果,在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成了“土特产”。9月中下旬,孟连牛油果开始大量上市,本季鲜果产量预计达到1.73万吨,国内主要城市最快72小时就能吃到从枝头采摘下的牛油果。

  今年9月中旬以来,投产的2.04万亩孟连牛油果开始陆续采摘销售,果皮油亮、个头饱满的牛油果挂满了枝头。下一步,孟连县将加快牛油果精深加工园区和牛油果产业文化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力争2025年实现县域种植牛油果11万亩以上,引领服务周边县种植10万亩以上,实现县产鲜果产量6万吨、加工鲜果1.5万吨、产值30亿元以上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广大农民获得更大增收。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pagebreak

机器轰鸣谷满仓——产粮大省黑龙江开启“秋收时间”

  眼下,在产粮大省黑龙江,垦区的秋收工作正陆续启动,广袤的黑土地开启“秋收时间”。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双鸭山的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有限公司,站在田边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大农田上,一台台大马力收割机轰鸣着往来穿梭,一次便可收割十几垄玉米。道路两旁,一辆辆运粮车已排起长龙,等待收粮。在田间玉米秸秆与泥土混合的青涩气味中,人们迎来收获的时刻。

  在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的一处玉米田,记者遇到农机手徐晓溪。他说:“我早上9点多就到地里了,上午已经开了3圈,一圈是30亩,一共收了90亩。今天估计要干到天黑,把眼前这片地都收完。”

在友谊农场第五作业区的一处玉米田,农机手徐晓溪正在进行收获作业。新华社记者金地 摄

  友谊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慧介绍,友谊农场共有约190万亩耕地,其中水稻56.77万亩、大豆50.85万亩、玉米81.68万亩。“我们每年都是最早开始秋收的农场之一,今年秋收的机械准备比较充分,全场机械4万台(套)基本都投入到秋收准备工作中。目前玉米的收获工作已经全面开始,预计9月下旬就能收完。水稻分段收获工作也正在田间开展。”

  在农场的片片稻田中,秋风吹过,沉甸甸的稻穗随风轻轻摇曳。随着割晒机驶过稻田,一片片稻子被割倒在地,铺在田间晾晒。

  农场种粮大户马国强说,他今年种了3000亩水稻,其中700多亩采用割晒拾禾的方式收获,目前已经割了400多亩。

图为友谊农场种粮大户马国强等待收获的稻田。新华社记者刘昊东 摄

  友谊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唐曹甲子介绍,当前农场水稻收获以割晒拾禾为主,等到“十一”前后,水稻将开始大面积直收作业。“割倒的水稻会在田间晾晒3天左右,再进行拾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水稻的收获期提前,避免秋收期间出现极端天气造成产量的损失,而且相比直收,这样做稻粒的损失也更少。”唐曹甲子说。

  今年8月,黑龙江哈尔滨、牡丹江等地遭遇强降雨。为保产量、夺丰收,黑龙江一方面积极开展受灾地区农业抗灾减灾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未受灾地区加强中后期田间管理,最大限度挖掘单产提升能力。

  “8月我们这儿降雨也比往年多,当时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农场开展促早熟、保生产工作,给一部分地免费航化作业喷施了叶面肥和营养素。我自己也给地里增加了两遍促早熟的叶面肥和营养素,现在看来起到了作用,水稻产量瞅着不错。”马国强说。

  一辆辆运粮车装满了新粮,便直接运到农场的过磅处。在这里,车辆排着队等待称重,一旁的小房子里挤满了来自农场各个管理区的卖粮代表。

在农场的过磅处,运粮车排队等待称重。新华社记者金地 摄

  “我们有260多垧玉米,已经收完了,等过完磅,钱立刻就能到账。”来自第五管理区的卖粮代表张金伟说,“忙活了一年就指着这几天卖粮,今年粮卖得比去年快,看见钱到账心里就高兴!”(记者金地、刘昊东;参与采写:王松、石枫)

“大粮仓”黑龙江开启“秋收季”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近日,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81.68万亩玉米进入成熟期。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数十台大马力收割机、接粒车与运粮车正高效开展联合收运作业。黑龙江垦区各地陆续进入“秋收季”。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玉米种植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是9月20日在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拍摄的稻田画。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这是9月20日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拍摄的秋收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在位于双鸭山市友谊县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一地块,农场职工将从接粒车上掉落的玉米粒捡起收好(9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pagebreak

新华全媒+|“北大荒”收获忙 科技筑牢“北大仓”

  新华社哈尔滨10月9日电(记者黄腾)十月金秋,稻香谷黄,大豆摇铃,玉米成堆,东北平原上一片收获盛景。在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秋收正如火如荼展开。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黑龙江正通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筑牢丰收之基,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这几天,在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境内的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玉米高产捷报频传。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邴绍筑在收割机旁笑得合不拢嘴。

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玉米收获现场。新华社发(许颖献摄)

  农技农艺措施的“保驾护航”是促成玉米生长高产的关键。邴绍筑介绍,今年播种后遭遇了“倒春寒”,但由于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了二次包衣,起到了抗旱防寒的作用,玉米生长受影响不大;分层定量施肥促进了根系向土壤深处扎,起到了防倒伏的作用。“适应我们当地气候的品种也立下了汗马功劳。”邴绍筑说,田管期间,使用飞机进行了4次航化作业,喷施叶面肥和植物菌剂,全程防病促早熟。

  水稻丰收高产,早在春耕之时就已打下根基。二九〇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生产部总经理李广茂说,近年来,农场的工厂化育秧基地里集成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技术,“育秧大棚里遍布着各种传感器,与智慧终端分析系统相连,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查看育秧大棚里的各种参数”。

北大荒集团二九〇农场有限公司水稻收获现场。新华社发(徐磊摄)

  李广茂介绍,二九〇农场还建设了智慧农渠,可以实现自动化管水,精准掌控流向稻田的水量、水温,“水温适宜,可以促进秧苗初期返青与生长期分蘖,秧苗长势更好,为秋收创高产提供可能”。

  全方位挖掘盐碱地农业生产潜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10月8日,在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境内的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举行了一场盐碱地粮食产能提升现场测产观摩会。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三个耐盐碱大豆品种平均亩产都在280斤以上。

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测产现场。新华社发(董擎辉摄)

  北大荒集团四方山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庆昌说,希望未来继续通过科技的力量,让农场所有的耕地单产都能得到跨越式提升。

黑龙江佳木斯:农忙正当时 秋收粮满仓

  近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正值收获季,各粮食产区加快秋收步伐。

  富锦象屿金谷农产有限责任公司前,卖粮车排起了长队,一辆辆大车内装满了刚收获的农作物。农户入厂后可在45分钟内完成全部业务以及粮款结算,保证农户“种粮卖得出、好粮卖好价”。

  据了解,从目前农作物收获情况来看,佳木斯市今年丰收在望,预计能够实现“二十连丰”。

  记者:王建威 戴锦镕 张启明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全媒+丨“北大仓”黑龙江:加快秋收进度 同步推进秋整地工作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收割机收获水稻(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眼下,“北大仓”黑龙江省正值秋收季,各地农民抢抓有利时机,在加快秋收进度的同时,推进秋整地工作,为明年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机械运输打包好的秸秆(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拖拉机运输打捆后的秸秆。新华社记者 王大禹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驾驶机械进行镇压保墒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大禹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获玉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机械进行秋整地作业。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在运输刚收获的玉米。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驾驶机械进行秋整地作业。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在田间驾驶拖拉机准备运输收获的玉米。新华社记者 王大禹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长寿乡,农民在玉米地中收获玉米。新华社记者 王大禹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驾驶机械进行镇压保墒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的地点进行晾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8日,在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农民把刚收获的水稻装车。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的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地点进行晾晒。新华社记者 王大禹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驾驶机械进行镇压保墒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10月19日,在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驾驶机械进行镇压保墒作业。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pagebreak

黑龙江宁安:金色稻田 丰收在望

  时下,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27万亩水稻正值生长成熟期,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再有20余天便可进入收获季。

  宁安市是响水大米的产地,在火山熔岩台地上种植水稻的“石板稻田”,占到全域水稻播种面积的近三分之一,火山灰、腐殖土带来丰富的矿物质、有机质和微量元素,造就了“石板大米”的优秀品质和口感。

这是9月13日拍摄的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附近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9月13日拍摄的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附近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9月13日拍摄的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附近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附近稻田中的水稻(9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兰西:鲜食玉米喜迎丰收

  日前,黑龙江省兰西县一处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开启采收工作,多台大型收割机、运输车辆正在田间进行收割作业,一穗穗玉米被完整地收进车厢,秸秆和叶片经过粉碎后抛撒还田。

  据了解,眼下正是鲜食玉米收获的时节,为保证玉米新鲜上市,兰西县采取“抢鲜+锁鲜”模式,从玉米进入厂区到变成产品仅需一个多小时。

  记者:王大禹 董宝森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紫苏飘香奏响丰收序曲

  金秋九月,黑龙江省桦南县10万余亩紫苏进入收获季。穗子摇曳,清香扑鼻,让人提前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桦南县是我国东北的紫苏中心产区和集散地,紫苏籽产量约占全国的30%,素有“紫苏之乡”美誉。

  “紫苏全身都是宝”,根茎叶籽都有利用价值,可食用,可入药,可榨油,还可以作为化工原料。

  桦南县做大做强紫苏产业链条,紫苏加工转化率达45%。紫苏鸡蛋、紫苏月饼、紫苏茶、紫苏油等产品深受客商青睐。

  目前桦南紫苏产业园已发展紫苏生产加工企业6个,全产业链产值可达3.5亿元,紫苏已成为当地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

  记者:陈益宸 何山 张启明 王大禹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乌苏里江上放河灯 赫哲族人佑丰收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准备放河灯。

  当日,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举行第十一届河灯文化节,助力打造民族旅游胜地和当地特色品牌,推动赫哲风情农旅文融合发展。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据介绍,赫哲族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有放河灯的习俗,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敬之情,祈祷风调雨顺、捕鱼丰收,祝福族人平安幸福。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石枫 摄影报道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放河灯。

8月30日,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人在河灯文化节上表演。

8月30日,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当地居民观看河灯文化节的表演。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放河灯。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点亮河灯。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准备放河灯。

8月30日在乌苏里江上拍摄的河灯。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放河灯。

8月30日,赫哲族人在乌苏里江上准备放河灯。

黑龙江东宁:黑木耳丰收产业旺

  近日,黑龙江省东宁市迎来黑木耳采收季。一排排菌包整齐悬挂,一个个“黑元宝”破袋而出。

  多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东宁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如今已成为知名的优质黑木耳产区。东宁黑木耳产业成为促进当地居民增收、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为打造黑木耳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快速高效发展,近年来,一批制作菌种菌袋、食用菌机械制造、木耳精深加工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东宁,为当地黑木耳产业腾飞汇聚动能。数据显示,东宁年均栽培黑木耳约9亿袋,生产木耳干品超4万吨。

  记者:刘赫垚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全媒+|黑龙江省秋收告捷晒粮忙

  11月的东北大地满眼金黄,黑龙江省秋收生产全面告捷。

  在农家的场院、村屯、合作社、农场、粮库,水稻、玉米、大豆堆积的一座座“粮山”,散发着丰收的色泽。

  截至今年10月末,黑龙江省秋收已全面结束,全省农作物已收获23313.4万亩。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发布消息,从专家测产和农民实际收获看,“中华大粮仓”——黑龙江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记者:何山

  报道员:李晟、王泽宇、曲玉宝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