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黑龙江——绿色生态”网络图片展-新华网
2023 07/28 11:08:26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镜头里的黑龙江——绿色生态”网络图片展

字体:

“镜头里的黑龙江——绿色生态”网络图片展

pagebreak

湿地之美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之美

如画如诗

请跟随视界君

走进“北国”扎龙湿地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点击观赏视频↑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以芦苇沼泽为主的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野生丹顶鹤栖息繁殖地

被称为我国“丹顶鹤故乡”

一双双翅膀

一絮絮季风

饱蘸扎龙湿地色彩

在这片芦苇荡和大草地的巨幅“宣纸”上

描摹着诗情画意

记者:王松

视频:陈聪、王鹤

图片:宋燕军

pagebreak

大美湿地城市|哈尔滨

哈尔滨城区段,红嘴鸥在觅食(2021年10月7日摄)。 新华社发(张澍 摄)

  有着“冰城夏都”美誉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地处松嫩平原,坐落于松花江中游两岸,拥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等各类湿地19.87万公顷。2018年,哈尔滨市被评为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近年来,哈尔滨市秉承“以江为纲、以水定城”的理念,实施松花江全流域水生态系统恢复和湿地恢复治理等工程,着力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等城市湿地标志,凸显城市滨江邻水的北国特色。

  哈尔滨市现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湿地类型省级自然保护区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13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全市湿地物种有高等植物123科616种;脊椎动物68科268种,其中珍稀濒危动物有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生态湿地正擦亮哈尔滨市的旅游名片,每年湿地游客量近百万人次,为城市创造直接和间接价值达数百亿元。

哈尔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景色(2022年10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哈尔滨市阿勒锦岛国家级湿地公园景色(2022年10月4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暮色中的太阳岛湿地(2018年9月6日摄)。新华社发(张澍 摄)

市民在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游玩(2020年7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松花江上的湿地与城市景色(2022年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松花江上湿地景色(2022年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位于哈尔滨市的阳明滩大桥附近的一处湿地(2022年8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位于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滩涂湿地(2019年8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位于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大剧院和附近湿地(2022年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小朋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玩乐(2019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一只黄苇鳽在哈尔滨大剧院附近的湿地荷塘内觅食(2021年7月17日摄)。 新华社发(张澍 摄)

在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红嘴鸥在觅食(2021年10月7日摄)。新华社发(张澍 摄)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志愿者在位于哈尔滨的松花江湿地巡护时清理禁用的网具(2021年5月30日摄)。新华社发(张澍 摄)

“冰城夏都”享清凉

2023年7月18日,人们在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内泛舟。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近期,素有“冰城夏都”之称的哈尔滨天气舒爽宜人,人们休闲、游玩,乐享夏日清凉。

2023年7月18日,人们在哈尔滨市太阳岛风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 陈益宸 摄

2023年7月20日,人们在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现场观看演出。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7月21日,孩子在哈尔滨大剧院附近的松花江畔玩耍。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7月21日,人们在哈尔滨大剧院附近的松花江畔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7月21日,人们在哈尔滨市太阳岛景区太阳石广场上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3年7月21日,人们在哈尔滨太阳岛风景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清凉邂逅浪漫

小朋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夏季公益浴场玩水上滚筒(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哈尔滨素有“冰城夏都”的美誉,是清凉与浪漫的“和合之地”。天南海北的“找凉客”们循着凉爽和音乐的轨迹在这里聚集。

  这里的夏天离冬天很近,在盛夏时节,人们仍可以领略极地风光,观赏隆冬景致。

  哈尔滨又是一座音乐之城。19世纪末,歌剧、芭蕾剧、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生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都”称号。

  清凉与浪漫,为哈尔滨的夏季带来真金白银。2012年至2018年,哈尔滨夏季接待游客人数从2093.2万人次增加到3623.2万人次;夏季旅游收入由244.3亿元增加至606.5亿元。

小朋友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夏季公益浴场戏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游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享用马迭尔冰棍(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游客在松花江上驾驶摩托艇“兜风”(7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室内冰雪主题乐园,游客穿着棉服玩冰滑梯(2019年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室内冰雪主题乐园,游客穿着棉服游玩(7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是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热舞表演(2019年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松花江畔消夏夜

游客乘船在松花江上游玩(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有着“冰城夏都”之誉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时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夜晚的松花江畔游人依然络绎不绝。市民文艺演出、音乐爱好者的演唱等为城市之夏增添了浪漫气息。

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音乐爱好者在演唱(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在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游客、市民在欣赏音乐爱好者演奏电子琴(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在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附近的广场上,一名小朋友坐在爸爸肩膀上拍摄市民文艺演出(2019年7月31日摄)。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pagebreak

湿地里“爱鸟护线”,他们这样守护共同家园!

  新华社哈尔滨6月20日电(记者王建威)仿佛一个飞檐走壁的侠客,那长春手脚并用,没用几下就爬上输电铁塔的上横担,抬手固定好保护绳和安全带,拴上传递绳,提运完材料设备,开始小心翼翼地安装起护鸟板。

  阳光穿过头顶的电线和铁架照耀着那长春的脊背,影子投在身下近30米的地面上。而在他头顶再往上两米多,就是东方白鹳的鸟巢。

这是6月15日拍摄的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一输电铁塔上东方白鹳鸟巢内的幼鸟,电力工人正在鸟巢下安装护鸟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这时恰逢成鸟离巢觅食,3只羽翼渐丰的鸟宝宝瞪着小眼睛安静地趴卧在巢中。

  这是那长春今年第6次登塔安装护鸟板。作为国网齐齐哈尔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的一名电力工人,那长春和他的同事今年已安装了近10处护鸟板。

  拥有亚洲最大湿地扎龙湿地的中国北方城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湿地面积广阔,是各种候鸟栖息繁衍的天堂。每年3月中旬起都会有大量候鸟飞临到此“成家育子”。

6月16日,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区一输电铁塔上,东方白鹳在鸟巢上休息。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东方白鹳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鸟体长超过1米、翅展可达3米,分布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中国东北,前几年全球野生种群数量一度不足3000只。

  东方白鹳喜欢在“孤立木”上筑巢。齐齐哈尔地区的湿地虽然水草丰美,但高大树木却并不多见,于是湿地中常见的输电铁塔就成了东方白鹳的“落户”首选。

  2022年,齐齐哈尔供电区的铁塔在原有60个旧鸟巢的基础上,新吸引来50余对东方白鹳安家。

  “今年3月12日,东方白鹳回迁种群第一次在线路附近出现,3月20日一些白鹳选择我们的铁塔安家。”国网齐齐哈尔供电公司巡线员王志民说。白鹳在铁塔上居住的半年多时间里,巡线员每月一次的例行线路巡查,也变成了每周一次的“爱鸟特巡”。

这是6月15日拍摄的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一输电铁塔上东方白鹳鸟巢内的幼鸟,电力工人正在鸟巢下安装护鸟板(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王志民和同事给这110多个鸟巢建了“户口”,每个鸟巢都有独立编号。哪个窝里新产一枚蛋,哪个窝里孵出了雏鸟,这些电力工人都了如指掌。

  这些在输电铁塔上过着“幸福生活”的东方白鹳,也给电力部门带来了一些闹心事儿。白鹳的酸性排泄物会加大供电线路跳闸的发生概率,造成线路运行不稳定;另外由此引发的线路污闪放电,还会给白鹳的安全带来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国网黑龙江电力公司投入专项资金,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护线爱鸟、鸟线共生”行动。通过安装护鸟板、在线路附近安装人工招引巢、开展“爱鸟特巡”等多种举措,最大程度上打造鸟与供电设备和谐共生的状态。

  在那长春和同事的努力下,近三年来,齐齐哈尔供电区的100余处东方白鹳鸟巢已有近40处安装了护鸟板。

这是国网齐齐哈尔供电公司在黑龙江富裕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修建的一个人工鸟巢,巢内有东方白鹳幼鸟(6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6月中旬的黑龙江富裕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草丰茂,鸟类翔集。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湿地泛着浓浓绿意,在一排输电铁塔附近,几根白色柱子很显眼。

  “去年冬天,国网齐齐哈尔供电公司与我们保护区合作,在湿地中新建了16个人工招引巢,今年已经有6对东方白鹳在招引巢里落户。”黑龙江富裕乌裕尔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科研科科长张明义指着这几根柱子说。

  张明义说,招引巢地上部分高15米,直径2米,深0.6米,呈碗状,抗风能力更强,对于东方白鹳而言,筑巢也更容易,更安全舒适,不像铁塔那样存在触电的隐患。

  “今年冬天保护区准备继续和电力部门合作新建招引巢,让更多的东方白鹳改善居住条件。”张明义笑着说。

  阳光穿透云层,洒在保护区的一处招引巢上,一只刚觅食归来的东方白鹳缓缓降落,几只幼鸟伸出头来,等待着进食。

鹤舞湿地生态美

2023年6月28日,丹顶鹤在水中觅食。新华社记者 石枫 摄

  夏日,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郁郁葱葱,丹顶鹤悠闲觅食,自在飞翔,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态美景。

2023年6月28日,丹顶鹤在水中觅食。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3年6月28日在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3年6月28日在保护区拍摄的丹顶鹤。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3年6月29日拍摄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2023年6月29日拍摄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萌,今年新生东北虎茁壮成长

  目前,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今年新出生的东北虎幼崽大部分已满月。这些活泼好动的小东北虎天气好时就会被送到室外活动,在饲养员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拍摄的东北虎幼崽。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拍摄的东北虎幼崽。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拍摄的东北虎幼崽。

6月13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幼崽在室外活动。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饲养员在清洁东北虎幼崽。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拍摄的东北虎幼崽。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拍摄的东北虎幼崽。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饲养员给东北虎幼崽测量体温。

6月13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幼崽在室外活动。

6月13日,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东北虎幼崽在室外活动。

6月13日在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的虎舍中拍摄的东北虎幼崽。

记者:谢剑飞、何山、王大禹、戴锦镕

中俄界湖兴凯湖:鸭戏春水 鹭舞寒冰

(环境)(1)中俄界湖兴凯湖:鸭戏春水 鹭舞寒冰

雁鸭类候鸟在兴凯湖开化湖段水中游弋(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环境)(2)中俄界湖兴凯湖:鸭戏春水 鹭舞寒冰

雁鸭类候鸟在兴凯湖开化湖段的冰上休息(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环境)(3)中俄界湖兴凯湖:鸭戏春水 鹭舞寒冰

几只苍鹭在兴凯湖冰冻湖面上翩翩起舞(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环境)(4)中俄界湖兴凯湖:鸭戏春水 鹭舞寒冰

几只苍鹭在兴凯湖冰冻湖面上起飞(3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 摄

(环境)(5)中俄界湖兴凯湖:鸭戏春水 鹭舞寒冰

一群雁鸭类候鸟从兴凯湖冰冻的湖面上飞起(3月27日摄)。

pagebreak

山清水秀镜泊湖

↑这是5月1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拍摄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吊水楼瀑布(无人机照片)。

  初夏时节,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内山清水秀,美丽的风光吸引游客前来游玩。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影报道

↑这是5月1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拍摄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吊水楼瀑布(无人机照片)。

↑这是5月1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拍摄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无人机照片)。

↑这是5月1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拍摄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风光(无人机照片)。

↑5月14日,游客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吊水楼瀑布旁观赏游玩。

↑5月14日,游客乘船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游玩。

↑5月14日,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镜泊湖世界地质公园,瀑布跳水表演者狄焕然从吊水楼瀑布上纵身跃下。

黑龙江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夏日景色

↑5月21日,园区车辆在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内穿行(无人机照片)。

  小满时节,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境内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绿意盎然。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4141公顷,以保存完整的原始红松林而闻名。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影报道

↑这是5月21日拍摄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一景(无人机照片)。

↑5月21日,游客在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游玩(无人机照片)。

↑这是5月21日拍摄的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一景(无人机照片)。

探访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日出时分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老黑山(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初秋时节,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内的火山、熔岩台地、火山堰塞湖等景观相互映衬,景色壮美。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小兴安岭山地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有14座火山和5个主要火山堰塞湖,拥有保存完整的火山地质地貌,享有“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的美誉。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影报道

↑日出时分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景观(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一处熔岩冰洞(9月2日摄)。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龙门石寨的块状熔岩(9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温泊拍摄的星空(9月1日摄,长时间曝光照片)。

↑日出时分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景观(8月31日摄)。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龙门石寨(9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温泊附近的火山堰塞湖、熔岩台地和火山(8月31日摄)。

↑在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温泊拍摄的星空(9月1日摄,合成照片)。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卧虎山脚的鹿群(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老黑山附近日出时分的景观(8月31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南格拉球山天池(9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

↑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老黑山附近的熔岩台地(8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

pagebreak

小兴安岭:“清凉”森林游正“热”

  莽莽林海,溪水潺潺。森林里,游客掬起一捧溪水,“好凉呀”“好清呀”的赞叹不绝于耳。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的原始生态景观,正为各地游客献上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绿水青山间的“清凉”游正“热”。

  “我们很喜欢这里的自然景观,空气也很好。”在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来自深圳的张女士特地带孩子来感受原始森林的魅力,“希望这里一直能把生态保护好。”

7月12日,在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游客正在拍照。新华社记者杨喆 摄

  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位于伊春市汤旺县域内,是伊春市唯一的5A级景区。景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云杉、冷杉等珍贵树种多达110余种,拥有亚洲具有代表性的原始红松林,植被覆盖率达99.8%。

  “目前的旅游市场比较活跃,平均每天入园游客2000人左右,预计过几天可以达到4000人。”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总经理刘树良说,“我们这里做旅游产业,注重做‘减法’,不对自然景观有过多的改变,用原生态风貌去吸引人。”

  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所在的伊春市,是我国著名的“林都”。多年前,伊春曾以采伐森林为主业。2013年,伊春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守护住一片绿水青山,用好生态换来金山银山。

这是7月12日拍摄的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景色。新华社记者杨喆 摄

  在汽车营地享受恬静时光,在蓝莓采摘园进行亲子互动,在上甘岭溪水露营地亲近自然……伊春全力打造“森林里的家”,丰富旅游产业业态,让游客“听着蛙鸣入睡,伴着鸟叫醒来”。

  在中国伊春友好林业局蓝莓种植基地,游客们正在种植大棚里体验蓝莓采摘。“以前我们只是销售蓝莓,现在我们扩大了经营业态,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伊春森工集团友好林业局公司蓝莓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兴宇说。

  “以前我开货车拉木材,现在开观光车拉游客。”今年58岁的方厚杰曾是林场货车司机,起早贪黑拉木材曾是他的生活“主旋律”。如今作为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的观光车司机,方厚杰每月收入增加1000多元。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在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合理进行规划利用,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副经理高淑艳说。

  伊春提出“生态立市”,将生态保护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在伊春的一段公路上,路边的标语提示人们,这里是白头鹤的栖息地,不要鸣笛“打扰”这群生灵。

  良好生态催生旅游产业的火热。伊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巍介绍,2023年1至6月,伊春市共接待游客498.1万人次,同比增长29.5%;实现旅游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32.4%。(记者王春雨、杨喆、金地)

绿水青山织锦绣——“中国林都”伊春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清晨朝阳初升,微风轻拂,漫步在伊春市内河畔,看到的是水清岸绿、城市与自然交融共生的美丽景色。

  “中国林都”伊春曾历经从停止森林主伐、率先全面停伐的阵痛,到艰难转型、迈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近年来,伊春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文明内涵,让城市的“颜值”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凝心聚“绿”,让绿水青山成为发展之力

  伊春市有景区景点57处,国家A级以上景区30处。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好山好水好空气是大自然赋予伊春的独特魅力。

  每到旅游旺季,宝宇温泉小镇、溪水民宿、五营和汤旺河汽车营地人流如织,新青国家湿地公园、伊春永达木艺等一批国家、省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吸引孩子们到来……首届“伊春生态日”“悬羊峰帐篷节”“中国伊春·蓝莓公主大赛”“首届黑龙江伊春森林露营大会”等节庆赛事活动的举办,带动伊春旅游持续升温。

  2022年,伊春全市接待游客101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10.8%。

  今年,伊春市委书记隋洪波积极推动伊春森工集团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签约合作,投资改造“林都号”旅游列车,将铁力至乌伊岭铁路线沿途景区、山庄民宿等优质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创新打造“旅游+铁路”新业态,项目预计于今年7月1日投入运营。

  伊春森工集团与中自控国际工程投资公司合作开发野奢帐篷酒店项目,拟投资2000万元在溪水林场建设帐篷式酒店,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充满想象力和未来感的文旅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

  多措并举、多点发力,伊春正加快由景区景点“供应商”向游客旅居生活的“服务商”转变,加快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坚定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立足优势,蹚出生态农业发展新路

  吃野菜、喝山泉,拱几颗野果当甜点,成群的森林猪在宝宇集团养殖基地“原生态生长”;住新羊舍、吃精饲料,高品质的湖羊在伊春森工标准化养殖基地“精致生活”……

  这是伊春发展生态养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伊春立足农林一体、绿色有机优势,在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上布局发力,着力在全省率先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

  2022年,伊春森工集团启动实施“区块链+森工品牌提升”项目,完成红松认养、红松籽、湖羊养殖、黑木耳等产品溯源和上链运营,今年将进一步打造“森林大厨房”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渠道,让伊春的蓝莓、红松籽、黑木耳、桦树汁等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加快走出大山、走上百姓餐桌。

  “铁力大米”、“嘉荫大豆”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深受市场认可。同时,伊春发扬绿色有机种植生态优势之长,补耕地面积体量较小之短,通过良种供应、标准化种植、订单农业等方式,坚持向科技要产量、向质量要效益,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

  下一步,伊春将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壮大红松果林、食用菌、小浆果、山野菜、桦树汁、森林猪、湖羊、冷水鱼等特色产业,提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层级,推动“种养加销”全链条发展,让林区天然绿色有机食品走出大山、走进城市、体现价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为黑龙江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码增重。

  生态共建,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生态振兴计划,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这对伊春来讲,大有所为、必有作为。”伊春市委书记隋洪波表示,要在产业发展上不断发力,持续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1234”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更好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漫步在伊春的大街小巷、楼宇之间,目之所及皆是浓浓绿意,生态越来越好,带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提升。

  以承办第二届黑龙江省旅发大会为契机,伊春市改造升级中心城区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新建、改扩建179条主城区道路,改造老旧小区74个,相继完成林都机场改扩建、新航站楼建设。与此同时,汤嘉公路建成通车,哈伊高铁、鹤伊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骤雨袭来,环卫工人快步到沿街商铺“爱心服务站”躲雨歇脚、喝杯热水;斑马线前,机动车自觉礼让行人;街道社区,“红马甲”志愿者身影忙碌……“文明共创、生态共建、全民共享”成为这座城市的内在品质。

  如今,林都伊春生态文明底色持续向好,林都人正用实际行动凝心聚“绿”,不断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刘丽)

依“林”兴业 化“绿”成金——黑龙江部分林场生态产业发展见闻

  新华社哈尔滨4月12日电 题:依“林”兴业 化“绿”成金——黑龙江部分林场生态产业发展见闻

  新华社记者石枫

  4月的清晨,一场短暂的春雪过后,记者来到龙江森工集团清河林业局有限公司育林林场的育林苗圃。放眼望去,针叶、落叶、阔叶树,层层叠叠,原始林、天然林、人工林,浩浩汤汤……

  位于哈尔滨市通河县的育林苗圃,目前培育以红松、水曲柳、云杉、落叶松为主的造林苗木275万株,以糖槭、紫叶稠李、王族海棠、小叶丁香为主的绿化苗木21万多株。育林林场在承担林区造林绿化、经济林苗木培育、林业科研等职能的同时,也积极谋划布局种植新业态。

  记者在水曲柳地看到,这里间作了蒲公英。“以前水曲柳地的行间空地每年需除草3次,每亩需5个工日,每个工日120元,在雇佣人工除草方面每年就得花费1800元。间作蒲公英后,只需除一次草,人工费变成了原来的三分之一。”种植户王东兴说,种植水曲柳的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种植蒲公英又带来了一笔收益,“间作的蒲公英年产可达8000斤左右,每亩获利近6万元。”

人们在育林林场水曲柳地打理间作的蒲公英。(受访林场供图)

  除了发展种植业,育林林场还探索发展一体化旅游线路,依山傍水建设漂流项目、民宿,使到访游客“玩出深度游”“吃到新鲜菜”。

  包括育林林场在内,清河林业局各林场按照一场一品、一场多业战略,不断发展壮大林场项目,增加林场收入:新胜林场专攻森林牛养殖;建设林场不断扩大仓术、赤芍等北药种植面积;茂林林场大力发展冷水鱼养殖,与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横山林场重视发展灵芝产业,采取低温物理破壁技术采集孢子粉,生产灵芝切片等10余种灵芝保健系列产品,全场灵芝产值达120万元……

  “这一战略的实施拓宽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尝试。”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现代林业与碳汇经济发展智库成员任月说。

4月8日,在清河龙森山特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筛选产自育林林场水曲柳地间作的蒲公英茶。新华社记者范迎春 摄

  地处哈尔滨市方正县的龙江森工集团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也在积极利用林场的区位优势,推动林区产业融合发展。

  方正林业局规划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产业带基地,基地连万家”的发展格局,开拓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去年9月,龙江森工中药产业园区在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规划建设。

  据方正林业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谌建华介绍,龙江森工中药产业园区利用旧厂区改扩建,组成新型中药饮片精深加工生产基地,集聚了全省道地药材资源,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园区内包括药材初加工车间、改造中药材精深加工车间、食品包装车间、污水处理站、质量控制中心、冷凉库房等配套工程。“这儿生产加工的不仅是产自本地的药材资源,还有省内其他林场的刺五加、五味子、人参、冬青等药材。”谌建华说。

4月9日,工作人员在龙江森工中药产业园区烘干刺五加段。新华社记者石枫 摄

  近年来,黑龙江省很多林场坚持因“场”制宜、一场多业谋发展,林场生态、产业两手抓,带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为改革后的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pagebreak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省首次举办黑土地保护周

5月23日,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建业查看秸秆覆盖免耕试验地播种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022年5月23日至29日,黑龙江省开展首个黑土地保护周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保护黑土地的理念,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省安达市羊草镇安乐村已完成播种的黑土耕地(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一片黑土耕地内刚出苗的玉米(2022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已完成播种的黑土耕地(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已完成播种的黑土耕地(2022年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黑土水土保持监测研究站(5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黑龙江:综合施策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取土样,为测土配方施肥做准备(2022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黑龙江省庆安县数字农业指挥中心平台上展示的黑土地情况(2023年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的一处农田中,农业技术员在监测施肥作业质量(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一处农田中,大型拖拉机在进行分层定量施肥与镇压保墒作业(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位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的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一处农田中,大型拖拉机在进行分层定量施肥与镇压保墒作业(2023年4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大豆堆上忙碌(2022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一处晒场的玉米堆上忙碌(2022年10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北大荒集团闫家岗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工作人员在调试气象设备(2023年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在绥化市庆安县东禾久宏现代农业水稻示范园区育秧大棚内,农民进行秧苗养护(2023年4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这是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里的稻田画(2022年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生态化种植 科技化改造 产业化发展——来自黑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答卷

在第四届黑龙江国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上,参会者在北大荒集团的农产品展区了解情况(2016年9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怎么走?我国产粮第一大省黑龙江交出了一幅生态化种植、科技化改造、产业化发展的立体式改革答卷,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黑龙江省江川农场,飞机在稻田上空进行航化作业(2016年7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王建威摄

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田稻翁有机水稻生产基地,种植户在赶雏鸭(2016年7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在五常市田稻翁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水稻种植户在收割水稻(2016年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守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技术人员在做土壤有机质检测(2022年4月11日摄)。新华社发

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将秸秆粉碎翻埋还田(2021年10月20日摄)。新华社发

黑龙江省海伦市自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付正武在黑土保护试验田里(2020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摄

黑龙江省庆安县东禾农业高标准水稻示范基地(2019年7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摄

新华社发业股份有限公司七星分公司技术人员在做土壤有机质检测(2022年4月11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黑龙江省望奎县东郊镇一处储存畜禽粪污的干粪池(2022年3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黑龙江牡丹江:芍药芬芳引游人

参观者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校园内欣赏和拍摄芍药(2019年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近日,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校园内约7000株成年芍药陆续开放,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欣赏。

参观者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校园内欣赏芍药(2019年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这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校园内盛开的芍药(2019年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这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校园内盛开的芍药(2019年6月19日摄)。新华社发(张春祥 摄)

【纠错】 【责任编辑:董云竹 才萌】